游客
题文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日不仅会在钓鱼岛问题上“擦枪走火”,而且会爆发一场局部战争?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降低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病句辨析修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所谓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指搭载太阳电池壁板的卫星。它在轨道上保持与地于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力变换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日本科学家设想的太阳能发电卫星SPS2000大致上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二是在地面上接收从卫星发回来电波的受电设施。
发电卫星的形状为每边336米的正三角柱,柱长303米。三角柱的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为每平方米1.4千瓦。剩下的朝着地球的这一面中央,放置着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发电卫星的组成,除发电、集电以及送电部分外,还有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部分,形成卫星骨架的结构部分,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等,总重量约240吨。
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能束,并将其变换为电力的地面设施称为受电设施。它由负责卫星跟踪和进行受电控制的控制部分,以及负责送电和储电的部分等组成。为了能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需要直径2公里的受电设施。受电设施分布在若干地方,当卫星每次对它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送电时,可以受电的时间为227秒,而受电的周期为116分钟左右,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由于受电设施非常庞大,所以有人设想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而能从网眼中透过80%以上的阳光,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卫星上向地面受电设施送电的机构,接收地面上往卫星发送的导向电波束。根据这一电波束,卫星便能计算出受电设施位于什么地方,然后相应地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使微波束朝着受电设施方向送电。所以受电设施以外的地方,不用担心高能电微波束的照射。就是在受电部分电力密度最高处的受电设施中心部分,电力密度也在每平方厘米1毫瓦以下(每平方米10瓦以下),完全能够满足在2.45兆赫时国际安全标准的要求,对人体和环境都不会有影响。
7.根据文意,对“太阳能发电卫星”下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地球轨道保持同步并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C.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并将电力变换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的卫星。
D.太阳能发电卫星是由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与在地面上接收电波的受电设施组成的。
8.根据文意,不属于“太阳能发电卫星”两大系统的一项是
A.柱长为303米,每边为336米,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的正三角柱。
B.卫星骨架、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以及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
C.分布在若干地方能透过80%以上阳光的网眼。
D.朝着地球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受电设施是指能负责卫星跟踪并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束的地面设施。
B.要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太阳能发电卫星需要直径2公里的地面受电设施。
C.太阳能发电卫星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D.太阳能发电卫星庞大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太阳能发电卫星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根据地面发往卫星的导向电波束来确定微波束的送电方向。
D.太阳能发电卫星能根据位置的变化自动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以配合地面设施的受电需要。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①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行程遥远。这些神经元在某处安居落户后,是依靠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根据遗传纲要行事。这跟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不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最发达的部分的大脑皮层;并不是按照基因蓝图的模式固定下来一成不变,而是对环境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
②最新的理论认为,一个神经元之所以在大脑视觉区域落户而成为视觉神经细胞,并不是基因就是如此规划的,而是因为该细胞接受了附近的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假如它当时驻留在大脑的听觉区域,它可能就发展成了听觉神经细胞。
③早些年就有一些生物学家赞成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而新近的研究报告为该观点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证据。
④塞寇博士和沃尔士博士证实,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
⑤研究人员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新生细胞何时停止在皮层之间的游动,然后驻留在大脑一个特定的地点,但他们认为,比起它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指令,一块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⑥塞寇博士说:“母细胞并不给它们的子女传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具体信息,它们不会对一个子女说,你去视觉皮层,对另—个说,你去运动皮层。”
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技术手段来监测脑细胞游动规律。他们把具有记录作用的分子标签注射到胎鼠发育期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屏幕监测,确定哪个神经元到哪里安家落户。
⑧神经生物学教授莎兹博士说:“我想这个研究报告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之一。做这种实验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神经生物学家欧利里博土,通过胎鼠脑组织移植,也证实了神经细胞的适应能力。
⑨几十年来,对于胚胎神经元究竟是—张白板,还是预制的带有某种命运趋势的神经单位,神经生物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些研究曾经显示,在发育期,神经元是沿着固定通路,以紧凑的步伐向一个个皮层区域移动,似乎是在执行基因指令。在此以前,科学家们不能准确理解细胞的移动,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解释。
7.本文主要讲的是神经元具有可塑性,根据“最新理论”,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可塑性”这一特性:
A.在大脑发育期,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向一个个大脑皮层区域移动,从而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
B.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将来有可能在大脑中履行不同的职责。
C.新生的神经细胞在皮层之间游动,当它接受了附近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落户而可能成为视觉神经细胞。
D.在大脑发育期,漫游在大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驻留在大脑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成为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
8.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称为“最新的理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A.它第一次提出厂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并为该观点提供厂证据,是—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B.它证实了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且行程遥远,而且极具适应性。
C.它攀登上了神经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棒的科研成果之一。
D.它对大脑神经细胞的移动及其驻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解释。
9.文章第4段说:“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决定它们从事不向职业的因素是哪一个?
A.遗传纲要影响B.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
C.基因指令使然D.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
10.依据“最新理论”,以下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的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可以游动到大脑的嗅觉区域落户而成为嗅觉神经细胞。
B.两位科学家的报告对细胞的移动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这个报告我们就可以对新生细胞游动及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C.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缺陷,使人类不再产生盲人、聋子。
D.我们可以通过屏幕监测到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游动情况,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秘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现代西方美学,一反过去传统的哲学方法,而走向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审美心理,偏重于主体;科学美学则用科学方法分析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偏重于客体。但不管哪种方法,他们都认为对美的本质(美的定义)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考察了十六种传统美学对于美所作的哲学思考,他认为除了证明美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因而认为传统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当抛弃。他采取了语言分析的方法,从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来探讨美的意义。这样,美就不再是一个玄学的幻影,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现代西方美学这一股否定美的浪潮,无疑有其时代的背景和世界性的影响。它使本来属于哲学范围的美学,向着科学靠近了一步。对一这一发展的倾向,哈·奥斯本曾经这样加以评价:
它那审慎、实证、分析的作风标志着一种更为严密的研究趋势;它不愿作总的概括,却更为重视各门艺术如音乐、绘画、诗、戏剧等等的独特个性。它把兴趣集中在对各门艺术批评所用的概念结构上,分别从逻辑上加以澄清;并把所用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弄清楚。与此相对照,建立一致性的东西,不是被视为不成熟的,就是被视为是危险的蒙昧主义。这种深入的研究,对于阐明一些特殊的问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分辨真假的争论中,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从整个领域来看,它除了分解的方法外,在结论上并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结果。
美学问题不仅是一个细节的分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价值的问题。对于感情价值,单靠主义和结构的分析,单靠信息和符号,单靠解剖刀,是无济于事的。它归根到底,要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之上,诉之于哲学的玄想和沉思,诉之于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包括已知和未知、局部和整体、现在和未来。科学所面对的,是已知、局部和现在的部分;哲学的面对的,则主要是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部分。人类的感情世界,其中主要是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抛弃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这是不可能的。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认为,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方法也不科学。
B.心理学美学研究人的审美心理,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
C.科学美学侧重研究审美客体,即对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分析。
D.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学就会发现,美并非高不可攀,美是通俗易懂的。
8.对第二段中加线词语“否定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玄妙高雅的美,崇尚能俗自然的美
B.否定用哲学方法研究美,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美
C.否定传统美学提倡的美,崇尚富于科学精神的美
D.否定思辨性的哲学美,主张语言学的形象美
9.对哈·奥斯本的评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注重实证分析,其作风是审慎的,研究比以往更为严密。
B.现代西方美学重视审美对象的个性,并对各门类艺术批评分别加以澄清。
C.现代西方美学反对研究的笼统与模糊,拒绝对各门艺术做出概括性论断。
D.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并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10.下列依据文本信息作出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强调了人类审美情感的一个侧面,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对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B.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在反传统的层面上态度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体相同,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C.作者同意哈·奥斯本对现代西方美学的评价,引用他的话,既表明了己意,又为下文推出自己的结论作了铺垫。
D.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才能解决人类心灵中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美的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SARS与流感病毒
医学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研究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找出战胜SARS的方法。但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后的流感病毒,它们使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这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担心即将出现的流感病毒会导致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当时,全球至少有2000万人死于这场流感。因此,尼尔·弗格森在英国皇家学院制造了一个生物模型,试图通过开发这个精确的仿真模型解释流感病毒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他认为这一研究可以找出增强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流感病毒的迅速变异使科研人员迷惑不解,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流感病毒寿命却并不长。弗格森的合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子进化论学家罗宾·布什说:“大多数新的病毒变种会很快消失。”但是为什么流感病毒总是卷土重来反复感染呢?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布什和弗格森在病毒变种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中找到了答案。研究人员的研究集中在一组含多糖蛋白质分子的病毒上,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就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能识别入侵的病毒。这些分子的变化是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病毒变异使人体内不能迅速形成新的抗体,也致使原有的疫苗失效。
这个模型显示出,短期内,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布什说:“这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感染流感病毒两周后,免疫系统才能对病毒产生反应。”大多数病毒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毒消亡之初产生的。但是,新病毒在感染宿主后,很难继续存活,病毒变异也会因此终止,然后,这种变异的流感病毒就会取代旧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发现及时抑制病毒的方法,就可以开发并设计出提供免疫系统长期使用的疫苗。弗格森正配合计算机模型研究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一旦科学家收集到相同菌株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免疫反应,这个模型同时也就揭示出SARS病毒的弱点。
(原载《科学与生活》)
7.阅读文章第一段,对“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目前尚无法找到适当的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以供进行研究。
B.与SARS病毒类似的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使正在使用的所有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
C.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即将出现的SARS病毒会导致类似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
D.目前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会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种类,因而成为废品。
8.阅读文章第二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断,在下面标序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①原有疫苗失效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B.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C.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免疫系统无法识别③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④原有疫苗失效
D.①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9.对于“流感病毒卷土重来”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B.大多数病毒的新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消亡后的最初时期产生的。
C.在感染宿主的体内,新病毒被迫终止变异,转而向广大人群传播。
D.原有的流感病毒被变异了的新的流感病毒所取代,向人群中传播。
10.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坚持对与SARS病毒相类似的变异的流感病毒进行研究,医学研究人员才有可能找出战胜SARS的途径和方法。
B.尼尔·弗格森开发的仿真生物模型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与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相类似的变异了的流感病毒。
C.病毒的变种可以突破人体免疫系统,而人体免疫系统一旦产生反应,又可将其置之门外: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D.感染宿主后很难存活,变异随之停止,是SARS病毒的弱点之一,因而宿主体内的提取物是研制疫苗的重要研究对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依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低,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
7.对“海洋波能”的科学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风使海洋产生的起伏运动孕育了势能与动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C.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其源来自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D.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水质点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8.下面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是海洋在风力和海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
B.中国东海沿海到南海都孕育着海洋波能,全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可观。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两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中间转换器的类型共有两种:水动式和气动式,后者更先进,被广泛应用。
9.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
三级能量转换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但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在深水中,由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不能随波浪传播。
B.波浪大小与波能大小“正相关”,南半球波能分布大于北半球。
C.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D.岸式波力电站的涡轮机是安置在陆地上的发电设备免遭海水腐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