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橘颂》创作时期考
人教社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中选录的《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其远大志向的依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谗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的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第一段提到了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是原因的一项是(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C.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朝,有的以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D.至今对屈原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潘朵拉的盒子”是怎样被打开的?
许多美国人购买住房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居住,而是试图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其中相当大比重的荚图人购买住房,超过了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这就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就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可观察到的事实论,人性是贪婪的,或至少是有贪婪成分的。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化这样的本质性判断,因为人性的贪婪,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持下形成,并镐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够展现出来的。人性不过是一种社会性,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其宗教和哲学之源看,是认定人性贪婪自然属性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主流经济学,其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从通常意义上看,“自利”不能与“贪婪”画等号,前者只是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胜予关心他人,它有一个理论或心理上的边界;后者则是突破了这种边界的极度自私自利。然而,经济学是完全接受并高度认可“人具有自然的贪婪本性”这种判断的,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家甚至于将“自利”与“贪婪”等同起来使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从学界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强化成了人们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近似于信仰的认同感。
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性贪婪”社会意识形态化力量的催动。美国人不仅用“贪婪”解释自己也解释别人的言论行为,进而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被“贪婪”’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我行为模式,在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贪婪”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性贪婪常常受制个体生命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有限。然而,人类社会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环境,则完全可以打开一个有限个体生命里的无限追求空间,这便是所谓“制度创新”游戏。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中,就是由于美国人创造出了相应的信用等级制度、抵押贷款制度、资产证券化制度和没有边界的金融及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引诱出人们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里,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制度安排的双刃性,尤其是它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制度的安排者受自己“贪婪”之性的驱动来构建制度,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一个无限的“贪婪”制度空间来;他们安排制度所依据的,也是社会他人在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贪婪”属性,他们认定人们会高度地信仰和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当然,在我们的理解里,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的确带来了人性善恶的某种激励或是驱动力量,至少,它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量。坏的制度,为人性的贪婪提供最完备的彰显动力的空间。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直接居住为目的,以家庭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为限度的住房购买行为才是合理的。
B.存在决定意识,人性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人性的善恶。
C.美国的主流经济学深受其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以“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作为其基本假定。
D.美国的“制度创新”使人的贪婪得以突破个体生命和自然环境的限度,诱导出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

造成美国“次按贷款”危机的原因,哪一项表述有误?

A.许多美国人超过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而购买住房。
B.在美国,人性的贪婪是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绝对的性质。
C.在美国,人性的贪婪被意识形态化,人们普遍地以“贪婪”来解释一切对待一切。
D.美国人玩弄“制度创新”游戏,作了一系列不恰当的经济制度安排。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性的贪婪固然是现实的存在,但也是可以被改造的,至少是可以被逐步弱化的。
B.不合理的“制度创新”造成了人性的贪婪,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又使得这种贪婪得以泛滥开来。
C.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人际间乃至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
D.我们应当注意制度安排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从而加强经济运行中的制度监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日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阶段,我国港台等地也从劳动密集型的阶段开始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尤其是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为进一步的国际分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正是这个时候,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了国际分工,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其产业链条连接到我国沿海。自此,我国工业化的节奏如快马奔驰。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至加入WTO,外资快速登陆我国沿海城市,建立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吸纳了数量极大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中成为主力军。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的转型却很不彻底,只是实现了半个转型。农民转型为农民工,职业是工人,身份是农民而非市民,处于转型不彻底的中间状态。农民进城后,融入城市的步伐因为户籍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等问题而停止。社会保障对市民和农民来说差别悬殊,是完全不同的二元体制,而户籍制度是一种区分城乡社会保障最有效的方法。几十年来,农民工依旧被迫背负着原先的身份在城市流动,对许多重大的切身利益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获得切实保障。企业把规模的扩展寄望于源源不断的新的农民工队伍,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使得农民工的素质不能随着工业化同步上升,难以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其劳动在竞争中缺乏增值潜力。由于城乡差距太大,生产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多差别,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适应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很难短期对接。
  半转型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停滞,使得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继续向城市转移,进入到新一轮工业化。农民工的现状是在乡农民对未来的期待。如果城市只是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地方,而不是可以定居生活的地方,甚至进城打工多年最后还不得不回归乡下,他们又何必匆忙出来呢?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工业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农民工不能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使得劳动力技能滞后于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工业化也难以升级,难以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中央政府为此推出了或正在酝酿相关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也逐渐在朝着统一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在不少城市已有松动的迹象,这都是积极的信号。如何使之形成合力,有效地解决各方的利益则需要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让收入底层有希望打拼上来,是人们看待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化程度的主要风向标。对于处在经济底层的农民来说,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分享工业化和现代化文明的成果,有这样的梦想,是激励他们的主要动力,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工现象是在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出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B.农民工现象,可以分为改革初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两个阶段,农民工转型问题的突显,主要是在后一阶段。
  C.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却背负着农民身份,不能获得市民的权益与保障,这种“半转型”状态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
  D.要让农民工彻底转型,制度层面的改革并不能形成合力,关键还在于有关各方能够调整各自的利益,有效地解决问题。
11.对农民转型不彻底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排斥外来农民的城市管理体制、忽视劳动力水平提升的企业用工方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尚待提高,是农民转型不彻底的主要原因。
  B.差别悬殊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体制和区别城乡户口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改变原先的身份,制约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C.新的农民工因企业规模的扩展而源源不断的补充到企业中来,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的素质不能随着工业化而同步上升。
  D.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文化上存在差异,在短期内很难对接,必须经历思想和人文的洗礼,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半转型的农民工。正是这些农民工成就了我国今日的工业化,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还要继续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现有农民工能在城市彻底转型,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C.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农民工转型的停滞也就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因之而停滞,其影响是负面的。
D.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将充满憧憬和幸福感;但转型意味着破旧立新,在这过程中又将经受着脱胎换骨的痛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也谈兽首与民族尊严
叶廷芳
前些日子,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将其祖先盗得的圆明园文物猪首、马首等赃物通过高价收买得手后,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把鼠首、兔首抬高到天价,把沾满中国人民血泪的赃物当做摇钱树,这些行为触痛了国人民族耻辱的伤疤,引起同胞们普遍的不满甚至愤怒。
有一些同胞因谴责佳士得的不义之举和当年法国的侵略罪行,便整个儿攻击和否定法兰西民族,这显然是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懂得尊重对方的尊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文革”初期,北京曾发生过一起“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造成很大的国际负面影响,主要肇事者受到惩处。这些青年“爱国者”说是要向当年欺负过我们的英国佬雪耻,通过火烧行动一解旧恨。殊不知,这一不顾国际基本准则的鲁莽行为,反而损害了祖国的尊严。
我们纵看历史,人类从不文明到比较文明,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有过多少次冲撞和摩擦!有几个民族的身上没有留下被咬的伤痕?又有多少个民族没有给别的民族身上留下牙痕?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国民作为细胞构成的,而这些细胞是良莠不齐的。在一部分“细胞”不安分以至出轨的时候,总有另一部分“细胞”保持清醒,发出正义的声音予以制止。就在法国当年在中国犯罪后得意“凯旋”,全国一片欢腾的时候,法兰西的伟大儿子雨果发出庄严的声音,谴责他的祖国是“强盗”。这是发自法兰西民族良心的声音,是代表人类良知的声音。一个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的民族,是拥有正义之魂的。在法国,雨果所体现的民族自审精神至今也没有泯灭。近年来一部引起很大反响的、详细调查并揭露法国人在圆明园劫掠事实的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恰恰是法国人自己写的,而且受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赞赏,作者的名字叫伯纳•布立赛。我们之所以对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的努力并不悲观,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法兰西民族魂魄里阳光的一面。
这样的民族正义之魂当然是不可能偶然出现的,它是这个民族及其所在的国家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获得雄厚的“软实力”的结果。这种“软实力”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l7、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王朝不可一世。然而,恰恰在这时,最早表明人类自我觉醒的启蒙思潮开始涌动了,代表这股思潮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思想迅速传播。这一“批判的武器”最终导致了“武器的批判”,而且还成为后来雨果、戴高乐等民族之魂接力棒般出现的思想源泉。
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民族,一定是充满自审精神的。我们等待着。
(选自2009年3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作者援引“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一事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有针对性。此事伤害英国尊严的同时也损害着中国的尊严,从而印证了尊严是相互的的观点。
B.它有类比性。中国的某些同胞在兽首事件上的做法,如果有损于法国尊严,同样也会损害中国的尊严。
C.它有暗示性。中国如果能树立“双赢”的理念,一定可以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等。
D.它有警醒性。作者借此提醒那些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同胞切勿重蹈“伤人亦伤己”的覆辙。

下列行为能体现法兰西民族“软实力”的一项是

A.伏尔泰在文学上独创了哲理小说,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B.卢梭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不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
C.戴高乐总是以神圣的父爱,抚平弱智女儿安娜心灵的创伤。他一生节俭,却为小安娜设立了专用委托金。
D.法国的波瓦访华后,执笔写了《长征》一书,热情颂扬中国革命,为写此书,他经常熬夜,弄得眼睛红肿。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佳士得对猪首、马首和鼠首、兔首的处置手段都很卑鄙,不只违背了国际基本准则,还用罪证做交易,用罪恶牟暴利。
B.历史证明,每个民族都侵略过别的民族,也曾被别的民族侵略过;每个国家都既有“出轨”的国民,也有保持清醒的国民。
C.历史上有谴责法国是“强盗”的雨果,近年来有揭露法国劫掠事实的伯纳•布立赛,可见法兰西民族是充满自审精神的。
D.法兰西民族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雄厚“软实力”,铸就了民族正义之魂,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同了。

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持的“仁”,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