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的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他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社会在语言领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在普通话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 。当下,跟年轻人提到方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用处不大,“老土”,羞于学习,能使用家乡方言者越来越少。其实,
,没有了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就会消亡,比如越剧、秦腔、黄梅戏、天津快板、河南梆子等都依赖方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乡音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情乡愁。现代社会经济要一体化,文化要多样化,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看成对立排斥关系,
。
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回答问题。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
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在许多场合接触过朗诵。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朗诵活动中的某一特定场景,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②在征集首都市民形象的公益广告活动中,有这样一条应征作品:“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请在主题表达、语言创意、广告效果中选定一个角度,写出你对这一应征作品的评价。
③阅读经典日渐得到全社会关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整本书阅读进校园”活动。请选择你整本阅读过的一部作品,写一段有感染力的推荐介绍文字。
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想象洞庭湖景时写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关于此段文字中的“一空”,常见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为“完全消散”;一种解释为“整个天空”。你更支持哪一种见解?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