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的特别调查,随机的采访,生动的答案,引发社会各界对爱国这一话题的广泛热议。
哈尔滨某基层民警说:“我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就是最大的爱国。”
南京某小学生说:“爱国就是扶老奶奶过街,还有就是让座位,我让了快十次了。”
沈阳某市民:“爱祖国,爱人民,那指定得爱。是共产党把我抚养大的。所以说,爱党和爱国比什么都重要。”
作家王蒙:“我觉得爱国,不是一个自己宣扬的口号,而是表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很少说我爱国。但是我回答过美国人提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我说,一是我们喜欢唐诗宋词;二是我们喜欢中华料理。唐诗宋词代表的是中国心,中华料理代表的是中国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的感情。”
专家认为,爱国是个普遍的话题,但是不同时期人们的爱国行动却是不一样的。我们爱她(国),就要珍惜她,不要做有损她形象的事情。爱国是人们在战时的“慷慨赴国难”,是灾难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日常工作中的尽心尽责……
(1)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爱国的行为。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体现的道理。
2013年10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承诺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伙伴关系。中国愿意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文章的发表,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甲认为,既然改革有风险、“不完美”、人们有微词,为什么还要继续找借口推进改革呢?网友乙强调,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有危机,一定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根据对立统一的观点评析网友甲的言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说明网友乙观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卫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