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汉字作画,将汉字结构和韵律的形式美与中国画的意境结合起来,独特的美感跃然纸上。汉字作画的成功在于
①遵循规律,效法古人 ②突出特色,营造妙境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春联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可以说小小春联大写意,到处祖国新气象。据此回答8-10题。
8.以前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生活苦,春联基本反映的就是一个主题——发财。每到除夕,整个村庄的春联无不和“钱”相关。“户对青山摇钱树,门盈绿水聚宝盆”、“四面来财,八方进宝”正是当时这种春联的典型代表。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9.农村生活变殷实带动了中国农村春联内容的变迁,以一些“俗气”词汇传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春联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溢着对家庭和谐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祝愿的春联。如“惠农政策好处多,家庭和谐幸福长”等,道出了广大农民感谢国家惠农政策的心声。农村春联的变迁充分说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发展动力②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③人的认识要回到实践中进行完善和修正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国农村春联的变迁是因为近几年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合作医疗、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让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①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②说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③是对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④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近年来,一些骗子打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借科学术语把封建迷信装扮起来,编造各种荒谬理论,并声称发展了新科学,使得不少人上当受骗,其中不乏高学历者。据此回答5--6题。
5、一些高学历者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这些人
A.并不具有真正的高水平 B.没有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C.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D.思想觉悟不高,丧失了警惕
6、对上述材料事实,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①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②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③“眼见为实”不等于从实际出发 ④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山东省博兴县国税局干部张群,先后7次截肢,但他抱着“腿断,意志不断;身残,精神不残”的信念,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凭借自学,他成为全县国税局第一个通过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第一个掌握了数据库操作技术。据此回答3--4题。
3、从哲学上看,上述事实充分说明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规律
C.精神状态在人们的活动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D.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决定物质
4、张群同志由于具有正确的信念,所以他刻苦自学,虽身体残疾,但却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这说明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B.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
C.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事物发展
D.人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赋予“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
①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
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④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循环经济理论”促进20世纪经济发展,这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C.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006年7月28日 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