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
慈悲的力量
车耳
⑴ 慈悲这个词应该出自宗教语言,慈指的是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指的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进一步讲,慈悲心是形容人心肠善良态度慈和之意,俗话讲就是心肠好。慈悲的近义词有和善、慈爱、体恤和宽容,它的反义词则是冷酷和残忍。
⑵ 慈悲不完全和同情划等号,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⑶ 古今中外,无论是谦谦君子还是江湖义气,无论是绅士风度还是骑士精神都是讲慈悲的。
⑷ 《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精兵在狭窄的华容道截住了溃败的曹操,看到对手狼狈的样子,他想起自己落魄时被曹操收留在大营、奉为上宾以礼相待的往事,慈悲之心战胜了责任感,念旧的他就让出通道放走了曹操。事后,他敢作敢当回营负荆请罪。结果,宽厚的诸葛亮也以仁慈之心原谅他的过错。
⑸ 《九三年》中,雨果笔下那个百战百胜、身为富有领主的后代拥有爵位却效力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郭文,率兵前往西部省份旺岱向旧势力、自己的亲叔爷宣战。大获全胜的郭文在捕获叔爷后又将其放走了,自己为此上了断头台,以生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法国式“捉放曹”的原因是这位曾经残忍的叔爷甘愿冒着被俘的风险在熊熊大火中舍命救出了几个幼童。
⑹ 用雨果的话说就是:“在一个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有一个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或许受到雨果大力渲染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染,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第一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于是人类的慈悲和怜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相互敌对国家的集体首肯。
⑺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绅士风度,慈悲是最重要的骑士精神。
⑻ 如果人人都讲慈悲,都有怜悯之心,社会就会安定,维稳就无需多少公共开支。如果人人不讲慈悲,社会就不能安定,无论花费多少公共开支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⑼ 在厦门快速公交车上发生了一起自杀式纵火案,导致40多人丧生,加上伤者超过80多人,年近花甲的犯罪嫌疑人陈某也被当场烧死。在事后查获的遗书中,证实陈某因自感生活不如意,几十次向地方政府部门交涉社保问题无果,悲观厌世,进而泄愤纵火。
⑽ 事件发生两天后,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为此,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⑾ 在这个吸引人的评论之后,网上没有太多对犯罪者的谩骂和教条式的说教,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的评论占据了更多的版面,毕竟肇事者自己以生命相抵。我感受到了国人对这件事的思考。那就是不要漠视周围人的苦难,因为这是个在既无恐怖主义背景、生活环境又无恐怖主义的土壤下,一个失去希望的小人物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我们如果将这个强大而繁荣世界的一部分、那怕仅仅是一点点分给他,也就不会将其逼到绝路。
⑿ 在“9·11”恐怖袭击那天,我在几百米外看着世贸大厦这座象征强大美国的大楼在滚滚浓烟中像积木般轰然倒地,深深感到意志坚定的绝望者能造成多大的破坏。之后,我多次来回进出这个国家,又亲身经历过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反恐名义对边境检查的严格程度,但是其境内的恐怖袭击仍然频频发生。
⒀ 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按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按照木桶原理来看,现在中国社会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富不均,我们一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不能在二次分配时再扩大,只能将其缩小。共同富裕也是这个意思。
⒁ 公平和正义的缺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短板。要让这块短板加长,领导人要亲力亲为,行政机构要秉公执法、不能不作为,财富要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整个社会都要学会变得慈悲,变得怜悯,变得有助人为乐的意愿。
⒂ 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摘自《学习时报》2013年11月18日)
下列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都是慈悲最重要的表现。
B.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折射出美国社会缺乏足够的慈悲。
C.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多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
D.“慈悲的力量”的含义是:只要人人都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由此就会产生正能量,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一个社会,只要花费巨大的公共开支,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B.作者支持厦门的陈某在失去希望的情况下采取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
C.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慈悲,因为爱而怜悯是同情。
D.作者列举雨果作品《九三年》中的法国式“捉放曹”事件,目的在于阐述“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在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的观点。

请解释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
②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
选文第⑷⑸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黄源深 译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11“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海明威创作漫谈
海明威是20世纪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常常与写作爱好者谈创作。下面是他与年轻朋友的部分谈话内容。
问:你说好的创作与坏的创作有区别,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如果某人创造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而且写得有意思,那么,他创造的东西会是真实的。《老人与海》讲的就是我的朋友老渔民富恩特斯的故事。如果作者不知道人们怎么思想、怎么行动,他运气好也许会解救他于一时,或者他可以幻想。但如果老是写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他说了几次假话之后,无法再诚实地写作了。
问:同样是真实,创作同报道有什么区别呢?
海明威: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叙述没有味道,过时了,就忘记了。创作不是描述,还要想象,真实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创作能力。
问:你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如果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
问:有人说你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请问有何秘诀?
海明威: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非常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
问:作家应该怎么训练自己?
海明威: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
海明威:然后你换一换,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我冲着你大叫,你就尽量揣摩我在想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卡格斯骂胡安,你就想一下他们双方的情况。不要光想谁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人,你知道谁是谁非。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实行。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
海明威:现在听着。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多数人从来不听人家说话。他们也不观察。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子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从计程车或者从汽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练习的方法有一千种。不过,你老得想着别人。
海明威说,《老人与海》描写了“真正的鲨鱼”,它与“老人”“大海”等“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阅读《老人与海》(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1)选文从游速很快、、性情贪婪等方面写出这条灰鲭鲨是“真正的鲨鱼”。
(2)选文中的“鲨鱼”代表了什么?文中关于鲨鱼的描写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海明威的作品语言富有特色。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①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理由。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2)《老人与海》(节选)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②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从《老人与海》(节选)第⑧段 “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老人怎样的心理?并以此为例,谈谈你对《海明威创作漫谈》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老人与海》的结尾,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来,他觉得自己被打垮了。你认为老人是否被打垮了?请联系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
下列对以上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D.海明威认为,写作训练中,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听别人说话时既要听全别人的话,也要想自己要说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 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特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 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口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述理由。
选文第⑤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张丽钧
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合欢花!玉簪花!
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它们接受这名字吗?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
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这是什么鸟呢?”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莫非,那苏轼也曾有过我这般的困惑纠结?看到不认得的花,问它:你是谁?咱们未曾谋过面哦,却为何对我这般笑脸相迎?听到不知名的鸟鸣叫,就猜:它一路呼唤着的,即是自我芳名了吧?——布谷不就痴情自呼吗?鹡鸰不就痴情自呼吗?
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万物间有千千结。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文章结尾说: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这种软伤害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请填空。
(1)高二才女给合欢花、玉簪花取绰号;
(2)
(3)
(4)众人围观鹩哥鸣叫。
联系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真恨不得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意蕴。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人说:人定胜天;严春友说:敬畏自然;周国平说:顺应自然;本文作者说:向“主人”(自然)致意。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列说明文选段,完成小题。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做“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 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 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 值产生了变化, 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 “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 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 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造成的。
B.牵牛花的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内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了它的颜色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罗卜素广泛的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
B.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C.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
D.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