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开始每周五晚上9点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纪录片一共七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
材料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能够再次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材料二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讲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与以往的国产纪录片制作的步骤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年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浙江”。这个既熟悉又让人充满期待的民生目标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代表一我认为眼下的“美丽浙江”,内涵绝不仅仅只是环境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应该是人、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各类因素,都能和谐发展,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才是“美丽”的真谛。
代表二在我心里,“美丽”不仅仅只是天更蓝、水更绿,更重要的是人人充满爱,人人愿奉献,共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和谐环境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代表三我们应重视文化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所具备的作用,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以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
请你从“人大代表”的角度,说明怎样为建设“美丽浙江”出一份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面城镇化建设?

材料一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不失时机坚定不移地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破除一切妨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让人们“共享尊严荣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材料二我省某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作用,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

阅读情景,回答问题。
情景一:2013年3月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审议和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等。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情景二: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这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大显身手,“您织围脖了吗”也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流行语。一时间,“住房、教育、低碳、医疗”等各个社会热点浓缩成百余字刷刷地登上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两会记者的微博。
(1)情景一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哪些职权?
(2)情景一体现全国人大和一府两院是什么关系?
(3)情景二,“您织围脖了吗”表明我国公民享有什么政治权利?
(4)结合情景二,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的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而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的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可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乃至家长,所想都只是“升学”而已。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只有认真量化国家教育方针,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摆脱“缠小脚”式的教育困境,才能使广大师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被解放出来,实行“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正,走得稳,才能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智,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也必然能为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钱学森大师那样的世界顶尖人才奠定坚定的基础,中华民族才能够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认识。
材料二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事实上,这一方案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即已启动,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后终于出台,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
(2)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
材料三 2013年山东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城镇布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走符合发展规律、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