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四地民居特点与其所在地区环境及人类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 A.①——气温低,冬季酷寒、烈风——冰雪穴居,抗风御寒 |
| B.②——终年干旱少雨——半穴居,防热、防寒、防风沙 |
| C.③——终年湿热——傍水而居,交通便利 |
| D.④——夏季炎热潮湿——圆形石屋,防暑防潮 |
在城市土地利用当中,一般占地面积达到40%-60%的是
| A.商业区 | B.住宅区 | C.休憩及绿化用地 | D.工业区 |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
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
成第问题。
我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为16亿人,则16亿人口的含义是
| A.人口合理容量 |
| B.环境人口容量 |
| C.最适宜人口数量 |
| D.维持最高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
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 A.海口的符先生到北京参加学术交流会 |
| B.部分三峡库区的居民被安置在广东省博罗县 |
| C.澳门居民到珠海采购货物 |
| D.珠海的黄先生与家属“五一”随旅游团到黄山旅游 |
读表,完成问题
| 年份 |
1950 |
1955 |
1960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 出生率(%) |
3.95 |
3.98 |
3.60 |
3.79 |
3.64 |
2.30 |
1.82 |
1.10 |
0.67 |
0.65 |
0.63 |
0.64 |
| 死亡率(%) |
1.70 |
1.08 |
1.00 |
0.95 |
0.76 |
0.73 |
0.68 |
0.63 |
0.67 |
0.66 |
0.65 |
0.65 |
该地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为
| A.1950年 | B.1955年 | C.1965年 | D.1970年 |
21世纪以来,该地人口
| A.出生率下降 | B.死亡率上升 | C.自然增长率上升 | D.人口数量减少 |
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问题。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 A.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积雪冰川带 |
| B.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 |
| C.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积雪冰川带 |
| D.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 |
该山南坡比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南坡:
| A.纬度低 | B.相对高度大 |
| C.向阳坡 | D.迎风坡 |
如果全球变暖,则该山上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将:
| A.升高 | B.降低 | C.不变 | D.难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