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四季比较分明,总体而言春夏比较短暂,冬秋较长。1月平均气温东北部为-8℃~-7℃,克里米亚半岛南岸为2~4℃;7 月平均气温西北部为18~19℃,东南部为23~24℃。年降水量东南部约为300毫米,喀尔巴阡山为1200~1600毫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关于图中①②③④⑤四地中的年降水量和乌克兰主要自然带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降水量最丰富,国内东南沿海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 |
B.⑤地降水量最丰富,国内多温带沙漠带分布 |
C.⑤地降水量最丰富,且此地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 |
D.①地降水量最丰富,国内的温带草原带分布范围广 |
以下关于乌克兰的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美国玉米带相比,乌克兰玉米种植不利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热量 |
B.平原面积占比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下,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
C.第聂伯河的上游冬季有封冻现象 |
D.国内有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区 |
在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灌溉农业,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地区都是灌溉农业区。读图回答14~17题。图中所示河流中,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
A.ad | B.ab | C.bd | D.bc |
图中所示地区为世界著名产棉区的是
A.甲与丙 | B.丙与丁 | C.甲与乙 | D.乙与丁 |
图中所示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是
A.乙 | B.甲 | C.丙 | D.丁 |
图中所示地区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 B.土地荒漠化 | C.气候变暖 | D.酸雨危害 |
刘东生院士根据中国黄土沉积,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植被等原因外,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有关?据此完成11~13题。“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的“周期”是指
A.人类出现以前的气候变化 |
B.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 |
C.由于地球运动导致气温变化 |
D.产业革命以后世界气温出现的波动 |
有关“中国黄土沉积”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
B.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在地方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 |
C.黄土沉积时亚欧大陆内部可能为冰川覆盖 |
D.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化石 |
250万年以来,冬季风为黄土搬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加强了堆积物的成土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的冰期,黄土堆积速率很高,成土作用较弱 |
B.温暖的间冰期,黄土的堆积速率较高,成土作用相对加强 |
C.寒冷的冰期,为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的动力小 |
D.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成土作用减弱 |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季节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完成9~10题。甲处可能的气压值和所处大洲分别是
A.1020北美洲 | B.1016亚洲 | C.1008亚洲 | D.1005北美洲 |
图中20°纬线与140°经线交点处的风向是
A.东北风 | B.西北风 | C.南风 | D.西南风 |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6~8题。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上海 莫斯科 孟买 | B.上海 罗马 孟买 |
C.北京 罗马 雅加达 | D.北京 莫斯科 雅加达 |
城市栚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岸 | B.大陆东岸 | C.大陆内部 | D.赤道地区 |
城市栙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 | B.亚寒带针叶林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读右图,假定在北极点放置一个傅科摆,初始时摆沿90°W和90°E线摆动(如图),回答。三个小时以后,此摆的摆动方向是
A.沿45°E—135°W摆动 |
B.沿45°W—135°E摆动 |
C.沿90°E—90°W摆动 |
D.沿0—180°经线摆动 |
下列四幅图是由于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理现象所造成的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