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她永远只有6岁
陈墨
她6岁生日时收到17万份礼物,包括自澳大利亚的两只小袋鼠和一名随行饲养员。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孩子的头上,为了让她们和秀兰•邓波儿一样矮小。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为有史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影院看看这个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5岁,并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的童年。3岁上舞蹈校,3岁半参演第—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次面试。“我是秀兰•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出舞台。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十一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自己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自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各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晚年的邓波儿依然收到大量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
这款“秀兰•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2月19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福克斯公司抹去邓波儿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使她的童年显得无忧无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
B.媒体、观众和同行都无法接受邓波儿长大了的事实,失去了吸引力的她迫于无奈只好选择退出了演艺舞台。
C.邓波儿参加加州补选铩羽而归,表明那时美国观众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慰藉的童星,揭示了炎凉的世态。
D.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粉丝的邮件,她洋娃娃般可爱的形象在网络时代依旧深入人心,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

E.能让孩子体验当大人的感觉,既是“秀兰•邓波儿”鸡尾酒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作者对邓波儿人生际遇的理解。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节气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取材于许俊文《节气》
注①: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B.作者说惊蛰与霜降是“一道一魔”,并且分别用“灵丹”“咒语”这样截然不同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对这两个节气的一爱一憎。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D.作者对节气的描述有详有略,而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则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

E.作者慨叹节气转换难以阻止,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感伤情怀。
18.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9.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在六、七两段集中写了对祖父言行的回忆?
20.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②文章以“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一句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9.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0.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21.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放
(1)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f0L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成长……
(2)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3)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4)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5)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6)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7)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8)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它.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9)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10)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的拓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11)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相?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美好?
(12)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13)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14)刃而花沉静着.
(15)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16)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16.“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4分)
17.怎样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5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感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黄昏渡
临川柴子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翼,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24期,有删改)
16.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17.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18.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此话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浓郁的树荫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
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小孩子,现在这小孩已经长成一个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向他招手。
司机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酿成的悲剧——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路边,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和危险,他都遇到过。
但是,不管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上。
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他决定将来退休时,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这果真是他经过了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他走着走着,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他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
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
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又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因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那块土地离他不过一箭之遥,然而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16.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18.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