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6—8题。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⑤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
B.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C.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 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D.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
B.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C.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
D.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
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
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
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归途
①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②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③"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④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⑤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⑥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⑦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⑧"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⑨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9、读了小说后,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归途"的含义的?
20、小说第②段说"我""忽然明白了什么",结合下文内容简要说说"我"这时是怎么想的。"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我"为什么会"差点笑出来"?
21、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22、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23、请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小说的主旨。

树的情思(节选)
①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
②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
③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过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
掠心头;我也到过西域,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片,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着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
④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青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
⑤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
⑥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竞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象我们生命的常青树
1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说说第6,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⑥段中“肥腴的叶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片片嫩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叶子”是指______________(3分)
20、这篇文章运用了这样的协作手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画线句“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快乐的嫩芽》(作者梁凌),完成23~27题。
①女儿刚上学时,瘦小的身子,背不动重重的书包,往往是好容易背上了,又“咚”地一声掉下来,那一声闷响,总使我想起“炸药包”。现在,个头高了些,背得动了,但每次当她把书包往双肩上一挎,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上马鞍子”,女儿像一匹小马驹,又要整装出行了。我一边扶着门,一边看她蹦跳着下楼梯,频频回首:“妈妈再见,妈妈再见!”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②想让她出色,但又怕她太辛苦。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人急得团团转,她却宠辱不惊,稳如泰山,照样乐呵呵的。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③以前,我爱跟她说:“你考得不好,也不难过?就不想得第一吗?”她只顾捏着手里的橡皮泥,头也不抬一下,仿佛没听见。我吼一声,她才淡淡道:“为啥要难过,第一名才一个呀!”唉!
  ④女友也很烦恼,但她跟我正相反。她儿子,争强好胜,没得第一名,回家就呜呜地哭,还把裤子脱了,拿着苍蝇拍说:“妈妈,你打我啊,我考得不好。”任她怎样劝,孩子还是痛哭流涕。女友说,他这么小,压力就这么大,将来怎么办?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了女儿的好。
  ⑤女儿有一颗平常心,快乐心,她的心像块琥珀,透亮,纯净,她不跟人攀比,不跟人争东西,也没有心计,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着,这一点,难能可贵,但这快乐的嫩芽,差一点被我扼杀了,我总时不时地提醒她:你没有超过别人,别人欺负你了,你,为什么不难过?为什么不还击?
  ⑥女儿有颗快乐的心,是多好的事,作为母亲,怎能不保护,反而要扑灭呢?亡羊补牢,我渐渐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⑦女儿喜欢画画,以前我看她画不出名堂,给她停了。现在,我问她:“你还要不要画画?”她跳着说,要画!于是,我给她重新报了名。我想,她就是一辈子当不成画家,也没关系,至少,她现在是快乐的。就像有的花,永远都不会结果,但它毕竟美丽过。
  ⑧再比如,以前她放学,我爱问:“今天得到100分没有?”现在,我第一句话是:“今天过得快乐吧?有什么高兴事?”她说,很开心啊!然后,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次,她一回家,扔了书包就急急地问我:“妈妈,今天我造了个句,别的同学,还有老师,都笑我,你看我是不是造错了?”她说,老师让用“要……要……才……”造句,她造了个“要吃要喝才能活下去”,老师同学们都笑晕了,难道错了吗?我听了,连忙夸奖她说:“你造得非常好!太棒了!妈妈很高兴!”是啊,有什么不对呢?最朴素的道理,最明白的话,难得她能想出来。
⑨班上订书报杂志,我本来想让她订《快乐作文》,或者《兴趣数学》,但她说想要订《手工》,我说,那好吧,就订《手工》!
选自《扬子晚报》2007.12.25
23.第①段写“心里的感觉很复杂”,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4.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
⑴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

⑵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25.第④段写女友的儿子争强好胜,你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吗?


26.读完全文,请说说题目“快乐的嫩芽”的含义。

阅读《永远的名胜》(作者:刘锐),完成17~22题。(15分)
⑴第一次到三游洞,就觉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为它“危径不容足”的难于登临,而是文化的负重。沿桃源之路循级而上,你便发现每一步踏的都是诗文,每一步发出的都是吟唱。在这里,你的思路必须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则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诗人的意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在中国,没有文化落脚过吟唱过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山水
⑶人们到岳阳楼、白帝城、寒山寺游览,都早已变得不是观察景物,而仅仅为了寻找和感悟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的氛围。
⑷或许,这样的一份虔诚换来的只能是一份遗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条川竟只是一条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阳关也仅是一块荒芜的大戈壁。但旅人们谁会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难道这份厚重的遗产将我们的情思润泽得还不够么?
⑸且不说三游洞高嵌绝壁,茫茫缈缈有仙境之志,且不说它藤帘相挂,脚下碧水流翠,也不说洞内貌窦云腴似的钟乳石,“三钟”、“地鼓”、“劳磬”的玄奥壮观。单是浸润在三游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让所有的旅人心满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云淡。白居易怀着失意与惆怅,与阿弟白行简,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峡口,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沧桑,五载久违,二人自是“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难舍难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将别未忍时,忽闻石间泉声,于是步行“入缺岸”,“初见石”,“次见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们爬上“绝无人迹”的山岩,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干人均觉得此种心境实在难得。白行简更曰“斯境胜绝境,天地间其有几乎?”触景生情,三人各赋古调诗20韵于石壁,乐天作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真是“人杰地灵,物以言存”。白居易与友巧逢,与景奇遇,使三峡人文景观又多了处名胜。
⑺就这样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州赴开封应试,途径夷陵,亦同游此洞,亦题诗于壁。这就是后三游。那么的一番景色,那么的一番底蕴,三游洞以其独有的手法使探奇寻胜的三苏感到了相当的满足。东坡先生终于异峰突起,而几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游洞名声大躁了。
⑻时光悄然流至公元1169年10月8日,被贬至夔州作通判的陆游也来了。他没有失望。他发现了一眼“神水”,流泄如珠,常盈不枯。于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连吟咏,忘情于此。于是,知名了“陆游泉”。
⑼抚着一山一石,我来到至喜亭,肃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与欧阳先生交流。或许,千余年前,东坡先生也在刹那间肃然体验到一种清气撼天的君子之风,高士之韵。在这种肃然的宁静中,他独享到一片幽谧的韵致,于是身肌松弛,心灵飘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题诗于碑上,不让那颗孤独的诗心泯灭于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等,果断智慧无匹,于造化之中引发万古不朽的灵性光辉,也活化了这一方山水。夜渐浓,暮霭笼罩四野,一轮江月挂在西天。我望着使一切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觉得这山这洞纵贯古今,无可企及。
⑾呵,三游洞,我心中永远的名胜。
17.你能说说是什么让三游洞成为永恒的名胜?

18.请用文中的词句解释第⑴段中“累”的含义。

19.文章第⑶段里所指的“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你一定也熟悉。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诗。


20.仔细阅读第⑺段。请你说说文中加横线的“那么的一番景色”和“那么的一番底蕴”分别指的是什么?

21.第⑻段写了陆游在三游洞流连吟咏,忘情于此。可以让人联想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用两句话写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抛却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请你写出这两句话。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①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在后来的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命地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
  ②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地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他到乡下去访亲。亲友竟然把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养在家里看家护院,他惊问其故,亲友告之,这狼自幼就与狗一同驯养,久而久之,这狼连长相都有些像狗,更别提狼性了。他当时看着那狼,想想自己,顿时有些心惊。没多久,他就在别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去了深圳。
  ③他专找那些有名的外资公司去求职,而且他总能想方设法直接地向外方经理面送自荐信。搞得那些外方经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我们现在没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着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时,那么我就是第一个应聘的人。”还别说,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录用了。那一年,他24岁。
  ④27岁,他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地处丹佛的美国总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国人的习惯请美国的新同事共进午餐,然而,就在他准备买单的时候,同事们却一个个不合情理地坚持自己买自己的单,他当时觉得很是尴尬,但同时也明白到了些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⑤这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他叫王其善,现在是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
  ⑥他告诉我们:16岁时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被他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岁我开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为它没有学会自立;24岁我知道,要想求职成功,首先自己要自信;而27岁在美国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国人为什么要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会为自己的人生买单,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别人,这就叫自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这是成功的公式!
9.你认为第一自然段中“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到底是为了什么?
                                      
                                       
10.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第二自然段“在别人的惋惜声中”一句,众人惋惜的内容。
                                      
                                      
11.第四自然段 “国人的习惯”在本文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谈谈你对这种习惯的看法。
                                       
                                      
12. 季羡林先生说“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本文认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你能否列出你的成功公式?请写出来,并做一定的解说(4分,有创意的适当加分)。
公式:                                    
解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