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
高娟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
在情绪宣泄过后,生态文学尚需重建理性沉思。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由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一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内身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而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文学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实际情况是,生态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于批判人类对于自然进行的毁灭性开掘和表现人类对与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而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性自身造成的桎梏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同时经历着内在精神困厄和外在环境告急的人类,如何能在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解救迷失已久的人性?放弃了对自身精神危机的救赎,人类恢复和重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希望、信心与勇气又能坚持多久?如果回避了这些问题,人类渴望从哲学和思想层面找寻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的诉求就无从实现,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也会大打折扣。
生态文学在求真、向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塑美。作为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形式,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可以不必遵循艺术创怍的基本规律,生态学可以指引却不能代替文学创作。说到底,作家还是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真正的生态文学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不应仅仅是空洞的说教,相反该是诗意盎然、充满文学独特魅力的。目前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有不少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种重生态化、轻文学化的倾向导致文学作品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种种缺陷不一而足。为改变审美意味贫乏的文本现状,作家们必须提升将形而上的哲学话语转换成感性的文学话语的能力,不能放弃对文学本质的坚持和诗性品格的追求。下列对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生态文学作家需要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
B.现在的中国生态文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具体地说就是在强调“悲天”的同时,还需要“悯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给忽略了。 |
C.通过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界,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构起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
D.作家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对话,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
下列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多数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缺少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 |
B.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多有盲目趋同的心态,他们的作品中多的是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和激情呐喊。 |
C.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
D.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多批判人类对于自然的毁灭性开掘,表现人类对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的是人类对于人性自身造成桎梏。 |
下列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危机中的自然生态危机,是指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我们人类失去了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 |
B.生态危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它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我们人类越来越远。 |
C.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在作品中有的是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可以说多的是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 |
D.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在于生态文学作家能够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找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 |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书该怎么读?
金克木
①现在人读书有个问题: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②汉朝人东方朔吹嘘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气了。因为印刷术普及,谁也不敢说书读全了。于是分出“正经书”和“闲书”,“正经书”中又限制为经、史,甚至只有“九经、三史”要读,其他书可多可少了。
③现在该怎么读书?有些读书其实称不上是读书。手不释卷的人也许手中是武侠和侦探小说或者试题答案,嚷没工夫读书的人说不定并不是急于读书。我们读书不但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还有杂志、报纸。光读基本书也不行: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又难懂,读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怎么办?就说中国古书吧,等古籍整理出来不知何年何月,印出来的只怕会越多而不是越少,因为许多珍贵古籍和抄本都会印出来。而且古书要加上标点注释和序跋之类,原来很薄的一本书会变成一本厚书。古书整体并没有死亡,现在还在生长。好像数量有限度,其实不然。《易经》、《老子》从汉墓里挖出了不同本子。《红楼梦》从外国弄回来又一个抄本。难保不再出现殷墟、敦煌、吐鲁番之类。也许理科的情况好些,都已经现代化进了新书里了;可是新书却多得惊人,只怕比文科的还生长得快。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他书全不看,当然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中的人若总是好像“套中人”,不无遗憾吧?
④如何在书海之中航行呢?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最好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其实这三样也只是一种本领,用古话说就是“望气术”。古人常说“夜观天象”,或则说望见什么地方有什么“剑气”,什么人有什么“才气”,之类,虽说是迷信,但也有个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国哲学家艾伦费尔斯(Ehrenfels)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接受并发展的“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
⑤从前“看相”的人常说人有一种“格局”。这和看“风水”类似。王充《论衡》有《骨相》篇,可见很古就有。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正像炼丹术和化学、占星术和天文学一样,有巫术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却又不是毫无联系,一无是处。不论是人还是地,确实有一种“格局”。从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没有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甚至书目还是书本式,没有变成一张张分立的卡片。书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见很多书。因此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中的人能像藏书家那样会“望气”,一见纸墨、版型、字体便知版本新旧。不但能望出书的形式,还能望出书的性质,一直能望到书的价值高低。这在从前是熟能生巧之故。编书目的,看守书库查找书的,管借书、还书的,都可能自己学得到,却不是每人都必然学得到。对书和对人有点相似,有人会认人,有人不会。
⑥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相”,又能见书即知在哪一类中、哪一架格上,还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
⑦其实以上说的这种“格式塔”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人人都有这种本领,不过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锻炼并发展。要练这种“略览”又“博览”的“望气”工夫比学武术和气功还难。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为的是把人当作书读。这对人无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书到底该怎么读”的问题古已有之,把书分为“正经书”和“闲书”、规定要读经读史,可以看做古人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
B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它书全不看”,那么阅读视野就会显得过于狭窄,给人留下“套中人”的印象。
C 作者认为,“看相”和“风水”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相比,当然存在着巫术和科学的根本性区别,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D 文章认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和藏书家都具备“略览群书”的本领,能从纸墨、版型、字体推知版本新旧,从而判断出一本书的价值。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说“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由此推知,作者主张不光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其它不喜欢的书。
B 作者所说的“看相”、“望气”,重点是说要一眼看透书的深层价值。
C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快速索取,所以作者提倡的“略览群书”的主张已经过时。
D 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一眼查看事物整体特点”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用于提高读书的效率。关于该读什么样的书,文中隐含着作者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
作者认为现在书该怎么读?本文谈怎样读书却以“读”人作结,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余光中传(节选)
陈君华
余光中并没有随蜂拥的人流涌向大陆,因为香港的十多年生活经验告诉他,并不是近了或回了大陆,自己的中国情结就可以如冰融雪消一般顿时化解的。大陆正如台北,一切都在变啊,变了的世界是回不去的,回去了也解不了打在童年和老年之间的“千千结”。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1981年还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他第一次接待了大陆出访的代表团,认识了黄药眠、柯灵、辛笛。当时,由于情况很陌生,他在向几位来宾介绍妻子范我存时,竟不知用“妻子”、“爱人”亦或称“太太”“夫人”更合适,着实让他一阵犹疑。而黄药眠等人也脱口称他“余光中同志”。海峡两岸分隔也太久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带给敏感的他更多的是久别重逢的亲切还是恍若隔世的陌生?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他实在害怕后一种场面的出现。所以,在海峡形势逐渐缓和的时候,余光中的“中国结”相反却愈结实了。
但为了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1992年9月初,他还是欣然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首次回大陆北京,并作了为期一周题为《龚自珍与雪莱》的专题学术演讲。会后,又接受了丁宗浩的采访。在谈到纯文学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时,余光中深有感慨地说:“大众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冲击确实很大,以至于“诗歌溃烂”成了一个全球现象。在台湾,一本诗集能销到2000册就算不错了。可数量和价值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其实,文学只有在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下,才成为人们精神仅有的出路,而现在社会多元化了,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嗜好。在台湾,作家改行当节目主持人的事情很多。”
面对这些现象,余光中确信,真正的诗人即使在商业价值取向下,也不会写趣味低下、比较浅易的东西,而宁愿“小众化”,李贺、李商隐现在并没有被抛弃,已经流行一千年了。更何况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呢?而中国历史上领一时风骚的人也很多,钱澄之、王渔洋都领过,但都没有维持多久。
“不过,我们也不必忙于反对或拒绝大众化,因为它里面多少也蕴含着某种‘时代精神’,所以也不妨尝试去寻找‘大众化’和‘小众化’这两点之间的融点,比如罗大佑就比较成功。他是商业背景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的歌既受大众欢迎,又有一定的批判性。”
古稀之龄能经常回故乡一探,而不用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抱憾的那样:“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在旁人看来是幸福的。但余光中明白,其实那浓浓的乡愁不是回了故乡就能解的。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故乡也变成了大都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和初恋一样是回不去了的。请归纳概括“诗歌溃烂”成为全球现象的原因。
在余光中看来,乡愁是永恒的,即使“回了故乡”,乡愁也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请结合文本,归纳其中的理由。
作者认为,文学必须坚持纯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永恒,但他也不全盘否定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对此,你的见解是什么,请列举本文外的一个例子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另一种是。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中的“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
C.水的美的姿容 | D.五光十色的色彩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
B.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哪一项不同 (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冰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来:“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来。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来,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来。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来,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来,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来,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来。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来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来”,“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优质”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人类所觉悟。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的。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
B.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特色”则表现为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
C.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 |
D.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
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此,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
C.文化的优势与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