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调查了野外某山坡上山腰处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请根据所得数据,选择错误的说法( )
| 植物种类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 蕨类植物 |
7 |
5 |
8 |
距地面1.5 m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 灌木 |
18 |
4 |
2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5 |
| 落叶树 |
15 |
5 |
0 |
>300 |
≈100 |
<15 |
|
| 9.4 |
4.5 |
2.4 |
A.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C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C处植物种类少,竞争较弱
B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D.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
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
| B. |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
| C. |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
| D. |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 所需的反应物 |
| B. |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
| C. |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
| D. |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
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 聚合酶的参与 |
| B. |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 的复制 |
| C. | 双链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
| D. |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 和 在细胞中的分布 |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 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 | 实验后, 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 组的高 |
| B. | 浸泡导致 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 组的 |
| C. | 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 大于 组 |
| D. |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1之间 |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
| B. |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
| C. |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
| D. |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