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大多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②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③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④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诗的“趣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艺术地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B.平凡中见出情趣,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的。
C.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但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情趣,感觉到诗的佳妙,则不容易做到。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B.学文学的人如果偏嗜,就不能真正欣赏诗的佳妙,因而也很难拥有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C.成功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多大关系。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
B.培养读诗的趣味好比开疆辟土,要读者一层一层的挖掘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C.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需有创造性,都需时时刻刻开发新鲜境界,否则就会腐烂、僵死。
D.诗永远没有末日,它使生命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推展生命的活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渴望健康的人
【意大刑】迪诺·布扎蒂
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的麻风病院。一道坚固的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的四周。
薄暮时分,麻风病人们照例聚集在围墙跟前。
唯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方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他叫姆赛利东。
“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问道,“你不妨也去听听新闻,想必十分有趣呢!”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明白吗?”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他是麻风痛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听到姆赛利东的话说:“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凡我遇到的人,或者说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够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
“不过,”姆赛利东说,“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在等待我,期待我重新回来。你应该明白,我需要健康。”
“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
“可是,”青年带着固执倔强的神情说,“我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秘诀。”
“噢,”贾柯莫说,“确实有一伙骗子,专门兜售一种据说能够治愈麻风病的秘方灵药,我年轻时曾经中过这样的圈套。
“不,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
“析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难道你果真相信上帝能够显示圣迹,妙手回春么?”
“是的,你们每个晚上去胡扯,而我却在向上帝祈祷。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
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
“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着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七个月孜
孜不倦地努力的结果,我即将重新获得健康,谁晓得我中断了祈祷,竟然统统毁于一旦。”
姆赛利东问:“你不相信我?”
“愿上帝保佑你。”
姆赛利东毫不动摇,坚持祈祷。修炼持续了几近两年。一天,姆赛利东走出病室,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的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
“他恢复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
他获得了自由。大家举行欢送仪式。贾柯莫老头儿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启开大锁,打开了大门。
晨光灿烂,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发出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莹白的塔楼,花凉台,招展的旗帜,宛如龙蛇的风筝在天际飘荡
贾柯莫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赛利东露出欣慰的笑容。骤然间,青年人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
“你怎幺了?”
姆赛利东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啊11’
“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
“简直无法忍受."姆赛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
老头儿问:“告诉我,是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是这样么,姆赛利东?”
“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知道,”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
“偿付代价?为什么?”
“因为上帝的恩典是你的精神力量。你战胜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你拥有百万家产,可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你往日门第高贵,如今成了纯洁的圣者!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赛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这是如今你唯一的幸福。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
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姆赛利东进入麻风病城堡治疗麻风病并最终留在城堡的故事,情节诡异独特,文笔华丽、清新。
B.小说中的贾柯莫是个智慧老人,他用自己在麻风病城堡里的亲身经历教育指导姆赛利东。他与姆赛利东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写到贾柯莫也曾七个月专心致志祈祷上帝,但因为中断了祈祷,结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这是作者为表现姆赛利东的毅力而设的衬托之笔。
D.小说写姆赛利东“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说明他患病两年,他的豪华府邸无人打理荒芜破败了,

E.“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小说结尾,贾柯莫的话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
结合文本,分析姆赛利东在挣扎着摆脱命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文中画线句子是—段景物描写,联系全文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结尾“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这里“门”和“关门”象征了什么?简析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我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昵?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事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作者在第1自然段里说“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这句里的“生命的收获”指什么?


“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的含意是什么?


文中划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作者认为应该坚守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泳)其圣人也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耻学于师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而耻学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作用上来说,前者比后者小。
C.《劝学》选段中用比喻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把下列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