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山行
季宇
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闻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4分)
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
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指出两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酵母。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被文化标准化所威胁的世界上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就需要各种角色和演员。”10月5日至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艺术院联合在广西桂林主办的“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上,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秘书长、绘画界院士阿尔诺•多德里夫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能站出来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范曾说,由于每一个族群所见、所知、所爱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遥远的上古即已存在于人间。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见中成长,这种偏见越烈,则其文化的独立性越著。文化的多元还来自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这种认识,会渗透到他们文化的各个领域,世代传递,以至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那样的坚不可破,成了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在它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敬畏。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是无穷极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从本性上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相互敬重、相互热爱。
  阿尔诺•多德里夫说,现在许多艺术创作往往挂着现代性的招牌,实际上却经常隐藏着向市场法则顶礼崇拜的心态。现代化或追求前卫的愿望已经常常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敌人。而这种真正的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它的真诚性和需要性。今天的艺术市场的投机性使得艺术创作不是来源于这种需要性,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愿望。这就成为了(有时是在无意识中)禁锢创作者的枷锁,这对艺术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种优势也带来沉重的义务,它在文化政策上赋予了我们重要责任,即要宣传这个内容广泛的精神、艺术和文化的遗产,并维护其生命力。这就是说,首先,要保护它,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在社会各界进行传播,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年轻人越能认识这个独特的遗产的价值,他们就越能努力使它们开花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论坛上说,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实际上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或文学艺术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而它的精神追求,一定有普遍的意义,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因为它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形式愈独特,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愈大,愈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无比多样性与丰富性。
(2008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略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
B.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成果。
C.应该能满足公众的愿望,尽量追求现代性。
D.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因此文化是在偏见中形成的。
B.文化的多样性自古就存在,这种多元源于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C.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了其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因而是坚不可破的,我们在它面
前除了敬畏别无选择。
D.世界文化丰富性正在遭受标准化威胁,各国应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文化

交流,增进文化了解,从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各国戏剧、影视的各种角色和演员肩负着主
要责任。
B.只要认识到各国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就能继承和发扬丰富的文化传统。
C.20世纪以来,我国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全都已经走向了
世界。
D.各民族的文艺创造的形式愈独特,愈能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多样性与丰富

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愈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美.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客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研究人员介绍沈,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在似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莱一大脑区域,即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予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因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意识高智商”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下列对“健康智商”定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智商是指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B.健康智商是指人大脑的生理功能对健康状况关注的意识水平。
C.健康智商指的是负责控制情绪意识功能的右前脑岛皮质区。
D.健康智商指的是人们对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控制意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的右前脑岛皮质区比较大,活动比较频繁,人的健康智商就高,反之,则低。
B.人们对待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智商有关,也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C.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需要有焦虑反应,是因为焦虑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
D.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是有差别的,这和大脑右前脑岛皮质区的活动有关。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意识高智商”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在意健康智商。
B.具有较高健康智商的人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较高的关注意识,但是健康状况不一定就好于一般人。
C.健康智商低的人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
D.由“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可知,焦虑不是病态,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并非偶然。
英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英国人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这正是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
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节选自《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有删改)
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层式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流动性,这与“双层社会结构”的封闭、刚性不同。
B.“合理谋利”与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不同。
C.“天赋人权”是指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重商主义”虽然帮助英国保持了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革命时期,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束缚。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有着传统社会的风貌,被过着舒适生活的英国人赞美为“快乐的英格兰”。
B.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有产者掌握政权,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不会因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压制经济的成长。
C.亨利八世以来的清教改革,一方面强调勤奋,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强调节欲,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D.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这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奇妙的“自然数局”
人们在自然界里,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0.618了,不过,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出了黄金数,还给出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是意大利13世纪的数学家,他发现有这样一组数列非常奇妙:1,1,2,3,5,8,13,21……这个数列表面无奇,但内里神奇,因为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百合的花瓣是3瓣,飞燕草是5瓣,翠雀花是8瓣,金盏草是13瓣,紫宛是21瓣……
现在,人们又发现了一种自然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这种数字组合系列来源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以当今我国发行的“七星彩”为例,摇奖时,在摇奖现场人员和公证员的监督下,摇奖机里的数码球经过持续30多秒的无规则摇动后,随即排列出从百万位到个位的7位数。
按理这些随机出现的开奖号码彼此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才对,但奇妙的是,这些前后出现的号码竟然会出现等值对应关系,而且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秩序地重演前面的等值对应关系。
具体说来,现已发现的等值对应关系有多种形式:这期出现了某个自然数号码,下期或下下期又出现了同样的自然数;又如这期或这期与下期两个自然数的和,恰好就是下下期某一单个自然数号码等等;如果单单是出现这种简单的等值对应关系,倒还不算什么,非常奇妙的是,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而且重演现象出现的形式也会完全相同。
这些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系列,显然不是什么有一定规则的数列,也不是有固定格式和一定规则的数阵,因此,研究者们认为,称之为“自然数局”比较恰当。
有人认为,这种“自然数局”现象其实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因连续不断地摇奖号码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它不是人工编排出来的,因此它就应该能体现出自身的变化规律。更进一步讲,这种现象体现出的就是事物的对应律和重演律,即宇宙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这种神奇现象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地,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因此,对“自然数局”的研究,应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或许其中隐藏的预测规律会给预测科学家带来重大启发。
——摘自《科学之谜》2009年第17期
下列关于“自然数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数局”奇妙在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
B.所谓“自然数局”指的是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的有一定规则的数列。
C.“自然数局”一定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D.自然界里神奇的黄金数字、斐波那契数列、“七星彩”数字组合系列等,合称为“自然数局”。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领域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了。
B.斐波那契数列神奇在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
C.人们又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中发现了一种有规律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
D.作者认为“自然数局”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的,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

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自然数”的研究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将来一定会给预测科学带来重大启发。
B.即使有人能够提早发现七星彩开奖号码的某种等值对应关系,按照重演规律,一一把将要开出的七星彩号码全部推导出来,也不会中500万元。
C.因为“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数码群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而非人工编排的,所以它一定能体出自身的变化规律。
D.斐波那契数列有一个主要特点,即后一位自然数是前两位自然数的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