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减少城市人口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了
|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 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C.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
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
| A.《清明上河图》 | B.《红楼梦》 |
| C.《诗经》 | D.《兰亭序》 |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
|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
|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
|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观点( )
|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 |
| 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 | D.强调了宗族血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