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 | B.逐渐贵族化 |
C.逐渐平民化 | D.逐渐神秘化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辛亥革命 |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A.没收大企业扶助农工 |
B.节制资本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基 |
C.与时俱进完善民生主义 |
D.积累资金以利于驱除鞑虏 |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以下史事,与张之洞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是
A.洋务运动 | B.百日维新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
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
B.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