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图3、图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3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与图3相比,图4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二: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个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1)材料一“中共三大”何时何地召开?共产国际在促成国共合作方面起了怎样作用?
(2)材料一中“曾感此必要”和“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的含义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要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也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救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救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救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从违,其效将人间之思想之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权”是指什么?在这里陈独秀提出了哪些主张?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号召人们坚持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位先生”的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
材料二:本大总统深明履行条约,遵守条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袁世凯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的好朋友,决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蒋介石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在哪一事件后提出的?
(2)材料二中的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
(3)上述三段材料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三段话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口,但思想主张却是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材料二: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重要之政策。——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清帝”指哪位清朝皇帝?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中,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14分)
(1)“二战”前夕,苏联与美英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二战”前夕,它们在处理相互关系上做了哪些既害人又害己的事情?(4分)
(3)“二战”中苏联与美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折?转折的原因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