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1890-190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晴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中国工业布局是“内向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内向型经济结构”的破坏是海洋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族人对外来民族的影响颇为深远,影响到他们选择由他们统治的王朝的名称。在拓跋族选择魏作为他的帝国名称时,他们同样也按照其他的野蛮民族建立王国时借用中国帝国的名称来给自己的王朝命名。并且,从魏国建立时,北魏统治者们就开始把汉族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顾问。他们开始种田定居生活,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他们占有的领土,这仅仅只是他们大规模汉化的前奏。
这些事情是在没有计划下发生的,但是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权时,北魏开始有计划地实行汉化政策;在宫廷中使用汉语,拓跋贵族的服饰汉化,采用汉人的风俗习惯,使用汉族人的姓氏。他也鼓励拓跋贵族与汉族人通婚。为增加汉人对拓跋贵族的尊敬,孝文帝颁布政令,允许拓跋族人与汉族贵族为同等地位。孝文帝最大的汉化措施是迁都,他把都城从北部迁到中国的中心城市洛阳。他重建了在公元311年被匈奴族劫掠并抛弃的都城洛阳,在公元493年和494年,他把宫廷迁到洛阳。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1)材料反映了拓跋氏政权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何规律?
(2)材料中反映的汉化措施有何作用?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 7%,到1867
年,0. 07%的家庭就取得l6.2%的国民总收入……l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
家庭在国民总救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l/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
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一一摘自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一一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材料三本杰明·迪斯雷利①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
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
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
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
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
款等。
材料四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
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
过迟.……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
开战,给茅屋和平!”
一一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
因。
(2)依据上述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
识上有何不同?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
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一一《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节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强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
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一一《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
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
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简单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以上两个步
骤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的?
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4)谈谈你对“后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认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她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她深受世界影响,也深深影响着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佛教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有哪些?
(2)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远东的主宰”。简要分析20世纪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3)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简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