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成员国首脑会议通过《巴黎宪章》,宣称:“欧洲的对立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欧洲已经从过去的遗产中解放出来了,人民的勇气、意志的力量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中的思想威力,已经在欧洲打开了一个民主、和平和统一的新时期。”该《宪章》颁布的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B.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
| C.欧洲联盟的正式建立 | D.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