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①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②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谙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③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射到木晒楼上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一种力度。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湲湲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中,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④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么?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⑤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⑥突然有一天,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⑦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⑧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粱壶。 
⑨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⑩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盈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早早铺好了,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第③段花大量笔墨描写雨声,请试举一例,赏析。并说说从结构上看本段大量描写雨声有什么作用? 
同是下雨天,过去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文章标题是“怀念一种声音”,请探究“一种声音”的意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天道酬诚
顾伯冲:
“诚实的人永远不会吃亏”、“诚实是待人处世的法宝”,这些箴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可是,时下有些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讲诚信、造假贩假的现象,如假酒、假种子、假职称、假新闻、假文凭等等,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尽管不是主流,但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很大。由此,有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年头,诚实人做不得”、“诚实人没好报、总吃亏”。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在人、老实人真的没有好报吗?其实未必,“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
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礼记》中讲:“德者,得也。”“德”与“得”不但发音相同,而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得”是“德”之果。“德”与“得”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说是“天道”,即客观规律。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讲诚信而被蒙骗、吃亏上当,但从长远看,他所得到的一定会与付出的相称,因为讲诚信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之,不讲诚信、坑蒙拐骗,虽然可能得逞一时,但终将身败名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诚信和诺言不仅仅是几句话,如果你说了,但是没做到,那它们就是宣告你将失去美好东西的判决书。”
天道酬诚,是“诚”的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投入种子,才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来,才会长出枝叶。同理,对人讲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与回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农夫不小心把斧头掉进了河里,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路过此处,帮他打捞出一把金斧头,农夫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斧头。”财神继续打捞,一会儿又捞出一把银斧头,农夫又摇了摇头。最后,财神打捞出一把铁斧头,农夫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斧头。”财神觉得这个农夫很诚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并送给了他。一个很贪心的人闻知后也模仿这个农夫,并一口咬定金斧头是他掉的,结果连自己的铁斧头也失去了。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天道酬诚,是人心所向。诚实之人,人皆敬之。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诚”吃了些亏,有些人因“诈”得了些利,但人们心里有杆秤,希望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的“显规则”。君不见:每当社会或个体遇到天灾之时,无数颗真诚的心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展现出人性之美;每当出现影响较大的人祸之际,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扬善抨恶、褒优贬劣,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因而,天道酬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江河奔腾,泥沙俱下。当前的“诚信危机”对社会价值观形成了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都对讲诚信者怀有崇敬之意、效法之心,诚信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风尚,社会就一定能更加诚信起来。这需要我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与眼光,需要我们坚守“天道酬诚”这个人间正道。
(201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你根据自身的积累,再列举一则“天道酬诚”事实论据。

⑴令人魂牵梦萦的苏州水,不但有“身外水天银一色”的湖,而且有“细雨垂杨系画船”的浩浩长河。在水乡泽国的世界里,最能滋养文化和蔚藉乡愁的,却是那幽深寂寥的水巷。
⑵水巷之美,如小家碧玉,婉约动人。水巷是一条水做的丝绸,摆动在水光波影中,丝绸便有了生动的体态,鲜活的灵魂;摆动在如水月光里,嫦娥见了也会生移居之心,她若下得凡尘来,停驻桥头,对着那被苏州水浸润的水中月,一定会惊叹天下人间何其相似!感叹良夜美景奈何天!
⑶水巷之美,凝聚了石桥的厚重,古城的深幽,历史的沧桑,文化的苍凉。从横架水巷之上的石拱桥上走过,谁能不留恋地向银灰的水面探看呢?那无尽的遐思,皆随着那无穷的水舒缓地向前流去……
⑷水巷是城市的经纬,水是流动的梭子,日夜在对着老房子“当户织”,一双双无形的水样柔手,在做着人间天堂里最美丽的工作:把水光织进去,把天光云影织进去,让古城光润起来,清幽起来。
⑸水巷是古城心头鲜活的弦索,阳光的柔手轻轻一弹,清清亮亮的,便是一首无韵的诗,诗中有石拱桥斑斑驳驳的千年心事,有乌蓬船上莲蓬的清香,也有苔痕陆离的石驳岸与流水的低语;而那斜风中带着淡淡忧愁的细雨,似时光老人变幻出的千只圣手,把水巷这支弦弹得水雾氤氲,枯藤和古树听闻后不禁为这泪湿绿衫。老房子是水巷细雨永恒的知音,雨点打在水面的明快声音,在它们听来,却显得荒凉而又遥远,仿佛勾起了无数温风淡酒风味的乡愁。
⑹我曾设想过要走遍苏州的石驳岸,尽赏古城的溟蒙烟水,览遍水巷的幽雅和精致。但是我又深知,水巷之百态,如同昆曲的典雅之美一样,须细细把玩,慢慢回味的。于是,我放弃了对水巷一览无遗的痴想,从此相信与水巷的相亲相近要讲究因缘际遇。有一回,从某个曲曲折折小巷子里转出来,我迷失了方向,巷子尽头唯有一条水巷横亘于前,如一匹银练,让我心动神飞。逝者如斯夫的水啊,你为什么不能化为指归的路呢?当年为幽怨的龙女传书的柳毅,也许就是先从井底游入曲折多致的水巷,然后才通江达海,直抵龙宫的吧。还有那浣纱的西施,她常浣纱的绿水,被她的纤手秀心赋予了灵气,从山村流到水郭,流入千百条水巷;胭脂红粉,衣香鬓影,仅为一时之风尚,而那澡雪精神的活力,和让人荡气回肠的“吴越春秋”故事,才是水之骨,风之剑。举一勺,可知江河万里;扬一舟,便是碧波万顷。苏州水的精魂,活在水巷的潋滟波光里,也活在枕河人家古意盎然的老房子的倒影里。
⑺苏州如果没有了柔柔漫漫的水,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就干涸了;如果没了曲折有致的水巷,也同样会文衰百代,书香断绝。若水巷不存,那古老的灯笼酒幌,雨丝风片中的画舫,低门短巷中令人销魂夺魄的笙歌,亦只能随风而去,声影俱消。那“清如许”的古典文化,无不源自这幽幽水巷的活水。水巷便在“风清月白坐弹琴”的弹奏者身边,每每会升腾起一缕缕怀旧的芳香。那明瑟的水波把水的韧性,水的光泽,水的柔情,融入如怨如慕如思如泣的琴声里。何止是如诉琴声与水巷缘近,就是丹青圣手也对水巷情有独钟。一位风景画家说,桥和房屋在画作中皆为纵横之色块,唯有水才使整个画面蕴含勃勃生机。诚哉此言!
⑻水巷,是吴文化的精魂,更是苏州人生命中的琴弦!吴宫烟冷水巷深,浮舟泊岸梦有痕,醉心水巷寻幽者,唯有漫溯更深处,方解其中真味。只有不倦启航,才能在桨声灯影里,在江南烟雨中,圆一个已萦心二千五百年的水之梦!
(作者:谈建国)
请为上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⑷段说“一双双无形的水样柔手,在做着人间天堂里最美丽的工作”,仔细揣摩后思考:
⑴这“最美的工作”指的是什么?
⑵请根据你的感悟,对该句简要进行赏析。
联系文章的第⑴段,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⑸段的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完本文,你如何理解水巷对于苏州和苏州人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绚丽的蝴蝶
蝴蝶翅上的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
那么,你知道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吗?
物理学的优等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时,轻轻地用手收拢它的翅膀,此时,碰触过蝶翅的手上会粘满许多细小的彩色粉末。没错,这些粉末就是蝴蝶色彩的源泉。科学家管它叫鳞片,那些漂亮的闪闪发光的蓝紫色荧光就是通过这些鳞片的光学反射和折射而产生的。
若是把鳞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会发现每个鳞片都有数量不等的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使照射其上的光产生折射、反射而形成各种华丽的色彩。在脊纹上还叠合着许多并行的薄片,像竖起来的书的封面一样,脊纹越多,越能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通过光学作用产生的色彩叫做物理色或结构色,其变化随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异,呈现出变幻绚烂的彩虹色彩,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蝴蝶中的白色同样可由结构色产生,微小的透明颗粒将光分散,其效果与雪呈白色是相同的。
化学界的精灵
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
蝴蝶的颜料是自己身上的色素,色素可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相应的色彩。
蝴蝶身上的黑色、黄色、红色、绿色也是由色素决定的,不同的是鳞片上的这些色素化合物大部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当化学性质有所改变时,色素色就会由于氧化或还原反应而褪淡甚至消失。
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黄色、红色、橘红色则是由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等等色素产生的,它们都是蝴蝶还是毛虫宝宝时从食物中摄取来的。 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白蝶呤、黄蝶呤、红蝶呤、金蝶呤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出绚丽的色彩。
为了生存,所以美丽
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峡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眼蝶科蝴蝶的眼斑,常常可以吓跑捕食的小鸟或转移攻击目标,使身体较重要的部位免遭袭击。灰蝶的眼斑配合翅尾,可以模仿头部,同样起到引开敌人注意的目的,避免真正的头部受到致命袭击。
除了恐吓与转移目标,蝴蝶还是隐藏自己的高手,他们利用保护色和环境融为一体,来起到隐身的效果。比如,柑橘凤蝶的终龄幼虫变成和叶片相同的绿色,它们若化蛹在叶片附近,则蛹为绿色,若化蛹离叶片较远的树枝上则变成褐色蛹。
保护色让蝴蝶尽可能地消失在敌人眼前,与此相反,那些味道难吃的蝴蝶则尽量使自己翅膀的颜色鲜艳耀眼,宣布自己的存在。这些蝴蝶体内含有有毒成分或不良味道的体液,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
文章主要介绍了与蝴蝶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概括。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
⑵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
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选取一个角度简要说明其生动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这黑溜溜的原始燕窝──是液体加了羽毛树枝吗?还真不认识。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家齐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抚老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威风凛凛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大字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姊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大字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已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炮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象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仿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零零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⑪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⑫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释】龙应台:台湾著名女作家。文中的家萱是她的好朋友
“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3分)
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第⑪段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前面有深坑
①母亲一遍遍地叫他起床吃早饭,他懒洋洋地看了看表,对母亲不满地说:“才刚六点,你让我多睡会儿呀!”
②六点二十分,母亲又叫他,他睁开眼,迷迷糊糊地又看了看表,对母亲不满了,吼道:“叫什么呀,真烦人,还早呢!”母亲就耐心地给他解释,说你还要上厕所,要洗脸要刷牙,吃了早饭,也就七点多了,你上班还得等公交车,八点上班就很紧张了。儿子就慢慢地懒洋洋地起床了,等一切收拾妥当,要吃早饭的时候,儿子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到七点半了,吃饭来不及了,就要夺门而出,母亲却挡住他,说吃了面包再走吧,很快的,他一把推开母亲,吼道:“一顿饭不吃也饿不死,吃吃吃,我死了算了。”一边说一边下楼飞奔。
③母亲就对着他的背影“啐”了一口,说道:“一大早,就说些不吉利的话,你这孩子!”
④他已经不是孩子了,大专毕业在家待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工作。而且儿子也很喜欢这个工作,听熟人说,儿子在公司干得还挺好,很有前途。儿子的父亲在五年前,出差的路上车翻人亡了,家中只有娘俩相依为命了,她刚刚五十岁,头发已经花白了,生活的艰辛让她过早地衰老了。儿子就是她生命的支柱,儿子就说出了死呀死的话,她很忌讳这些的。
⑤儿子的工作单位离家较远,中午从不回家吃饭,儿子平时说话看似不敬,但儿子对她很孝顺,回家晚一会儿也会给她来个电话,不让她等急了。也就是这天晚上,儿子来电话了,说要在单位加班,让她自己先吃,不要等了。
⑥她吃过晚饭,就下楼等儿子了。在她小区大门口的位置,因修电缆挖了一个大深坑,也巧,当晚路灯全停了电,到处都是黑黑的,这深坑是上午九点挖的,在儿子上班之后,也就是儿子不知道这里会有个深坑,要是儿子不小心掉进去……
夜里,风很大,雨也下了起来,她却像一个木桩似的伫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⑧深夜了,已经十一点半了,前面出现了一个黑影,她一眼就认出那是儿子的轮廓,她就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名字,走近儿子并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从大坑旁边绕过去。
⑨儿子打量着母亲,母亲浑身上下淋得湿湿的,冻得瑟瑟发抖。儿子就责怪母亲不该在此等他,或者可以回家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门前有个深坑就行,或者回家拿把伞再等,母亲说她怕回家一趟会错过,儿子就掉进坑里了,所以不敢离开,儿子听了后,一把搂住母亲的肩膀,泪水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每日文摘》2012年第2期)
本文从头到尾都流露出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请用简练的语言列举两个例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多处运用了照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不乏父母对你关爱有加的事例,请试举一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