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项王军壁垓下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族庖月更刀,折也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醉白堂记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特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释:放弃。 |
B.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露。 |
C.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推:推许。 |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
B.韩忠献公是北宋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功勋卓著,受到世人的赞誉。 |
C.韩忠献公羡慕白乐天,以白乐天自况,表达向往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的情怀。 |
D.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君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译文:
(2)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译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5分)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
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华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对,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奈,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 足:值得 |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苦:痛苦 |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稍:逐渐,渐渐 |
D.败数县而去焉 去:离开,离去 |
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困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 ④番禹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 ⑥高后昕谗盟,别异蛮夷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鄙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人 |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渐:逐渐 |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恶:厌恶 |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持:要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是启其怠且忌矣。得过且过。 |
C.以其书可见也。以沛公言报项王。 |
D.岂爱其君之谓欤?其贤不及孔子。 |
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