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 据此,回答问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就需要我们
①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②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④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
2012年11月29日,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告诉我们( )
A.要统筹全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B.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
C.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发挥系统作用 |
“早上在广州吃早茶,中午到武汉品武昌鱼,晚上抵达北京尝烤鸭。”2012年12月26日,运营里程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全线贯通,让百姓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体现了()
A.联系是客观的,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
B.联系是多样的,有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 |
C.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联系 |
D.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
钱学森先生曾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上先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终的)。这是因为(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 B.实践的能动性 |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 D.实践的主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