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
操 作 |
现 象 |
结 论 |
| A |
测定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 溶液的pH |
前者pH比后者的大 |
非金属性:![]() |
| B |
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
下层溶液显紫色 |
原溶液中有![]() |
| C |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X中一定含有 或![]() |
| D |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不一定含有![]() |
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钾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O
+3HSO
===3SO
+Cl-+3H+,已知该反应的速率随溶液酸性的增强而加快。上图为用ClO
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一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可能是c(H+)增大引起的 |
| B.纵坐标为v(H+)的速率—时间曲线与图中曲线能完全重合 |
| C.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的浓度减小 |
D.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为t1~t2时间内ClO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值 |
已知断裂1 mol C—H键,要吸收热量414.4 kJ;断裂1 mol C—C键,要吸收热量347.4 kJ;生成1 mol C===C键,会放出热量615.3 kJ;生成1 mol H—H键,会放出热量435.3 kJ,某有机物分解的反应可表示为:
。若在反应中消耗了1 mol乙烷,则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放出251.2 kJ的热量 | B.该反应吸收251.2 kJ的热量 |
| C.该反应放出125.6 kJ的热量 | D.该反应吸收125.6 kJ的热量 |
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它是副族元素 | 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
| C.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 | 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
燃料电池是燃料(如H2、CO、CH4等)跟氧气或空气起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液为强碱溶液。下列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极反应为CH4+10OH-→CO32-+7H2O+8e- | B.负极反应为O2+2H2O+4e-→4OH- |
| C.随着放电进行,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 D.随着放电进行,溶液的pH不变 |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流由C经导线流向D;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B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D>C B.A>C>D>B C.C>A>B>D D.B>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