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出现,背景广深,耐人寻味。下列关于这次大战背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 B.狂热或极端的行为,只能招致矛盾的升级 |
| C.对于这次战争的持久性,矛盾双方战前均有充分的准备 |
| D.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国际动荡的根源 |
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用“殃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树和枣树。这表明宋代()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B.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
| C.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 D.刻书风行一时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元代黄道婆对内地丝织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 |
| B.从汉代的犁壁到唐代的曲辕犁,我国犁耕技术日益成熟 |
| C.青花瓷出现于汉代,青瓷出现于元代 |
| D.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的出现,标志我国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礼主刑辅 |
| C.天人感应 | D.兼相爱、交相利 |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观察图,它们风格不同,但是都形象地反映了()
| A.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技术 | B.和谐融洽的古代社会 |
|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北京的先农坛建造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神农氏)及诸神的场所。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通过参观先农坛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
①农业起源②祭礼祀典③建筑艺术④经济政策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