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右图。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
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
A.公元前231年 | B.公元前221年 |
C.公元前315年 | D.公元前214年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 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晋 | B.齐 | C.宋 | D.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