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 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
C.古罗马的法治原则 | D.卢梭的社会契约说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B.农村经济商品化 |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D.封建地租货币化 |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