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
|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
|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
|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
|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致 |
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
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B.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
| C.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 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 B.战时共产主义 |
| C.新经济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