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的
| A.器物层面 | B.制度层面 |
| C.文化层面 | D.实践层面 |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
|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
|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
| 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
“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宓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句。材料中的“南渡”有可能暗喻( )
| A.南宋南渡 | B.国民政府退守西南 |
| C.渡江战役 | D.红军长征 |
陶涵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写道:“……蒋介石立刻调遣受过精良训练、配备德国武器的八十七、八十八师布防。他求战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吸引众多敌军,离开华北,阻断日军向武汉前进,使苏联对华供应线畅通。”上述材料所指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919年5月26日,陈独秀发表《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一文,号召国民因山东问题而生两大彻底觉悟,即“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同时,他还强调“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思”。这说明陈独秀的思想倾向是( )
| A.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的民主主义 |
| B.鲜明的自由主义 |
| C.强烈的民主主义和激进的共产主义 |
| D.狭隘的民族主义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时期的政治形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北伐战争打响后,北洋军阀走向末路 |
| B.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面临崩溃 |
| C.秋收起义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
| D.抗战开始后,敌后根据地开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