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
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这段话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项主张()
A.人人有权读《圣经》 | B.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
C.简化宗教礼仪 |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图中的甲城市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有关该城市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
B.日军全面侵华时曾在此地实施细菌战 |
C.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
D.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含义,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这一举措()
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
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 |
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 |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主要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的改变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产生发展 |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