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
|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而存在 |
|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
如用模拟细胞溶胶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图所示。其中甲、丙表示线粒体,乙、丁表示叶绿体;甲、乙有光照但不供氧气,丙、丁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 A.甲和丁 | B.丁和甲 | C.丙和乙 | D.乙和丙 |
将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3.00 |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①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在35℃条件下该植物能生长
②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5℃
③在30℃条件下与在35℃条件下相比,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速率不同
④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为在5℃条件下,该植物不能生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的某一非绿色器官在氧气浓度分别为a、b、c、d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a时最适宜于贮藏该器官 |
| B.氧气浓度为b时,该器官的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
| C.氧气浓度为c时,该器官的无氧呼吸最弱 |
| D.氧气浓度为d时,该器官的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
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错
误的是
| A.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量不再上升,酶活性已达到最大 |
|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 |
| C.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
|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
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中,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溶 液 |
Ⅰ |
Ⅱ |
Ⅲ |
Ⅳ |
| 质量变化率 |
+8% |
-6% |
-4% |
0 |
A.Ⅰ的浓度最低 B.Ⅱ的浓度较Ⅲ低C.Ⅳ的浓度最高 D.Ⅳ可能是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