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②,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②吕马童:秦末人,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③面:侧面以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持短兵接战。 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忍杀之,以赐公以其境过清 |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籍独不愧于心乎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D.乃自刎而死环而攻之而不胜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未穷青之技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①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②然。
(《世说新语》)
【注】①子:植物的果实。这里指李子。②信:确实,的确。
(1)请将王戎的推断过程补充完整。
“树在道边”,意味着 ;“多子”,说明 。如果李子味道好,应该早就被采摘光了。所以,这一定是苦李。
(2)这则短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上面的故事可用“讳疾忌医”来概括。“讳疾忌医”的意思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立有间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B.居十日,扁鹊复见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C.桓侯故使人问之 |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D. 汤熨之所及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根据上文所揭示的道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未尝言人臧否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④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是日更定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