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②吕马童:秦末人,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③面:侧面以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持短接战。 ⑵项王身亦十余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忍杀之,赐公其境过清
B.天亡我,我何渡为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C.籍独不愧心乎告之帝,帝感其诚
D.乃自刎死环而攻之不胜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 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赶车的人。②大盖:车上的伞盖。③驷马:四匹马。④去:离开,引中为离婚。⑤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⑥抑损:克制,谦逊。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晏子为齐相    

②从门间而窥其夫    

③夫问其故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3)仆御是否接受了他妻子的劝诫,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国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 不可数

殆:几乎。

B.余 而售之

怜:怜惜,喜爱。

C.以 兹丘之下

效:效仿。

D. 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依仗。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

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

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依仗。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一: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

材料二: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 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 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言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凛,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捐瘠(jí):贫乞、瘦弱;②不避:不让,不差于;③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

(1)为理解材料一中"有饿者蒙袂辑屦"的"屦"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屣:视若敝屣;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屦"的意思应该是   

A.行走

B.鞋子

C.脚

D.遮盖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耕而食之"(食:粮食)

B.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亡:通"无")

C."以实仓廪"(以:来、表目的)

D."而蓄积未及者"(而:表转折)

(3)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C.品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②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5)"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的梦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七连丰"。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