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 A.南昌起义 |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
| C.北伐战争 | D.抗日战争 |
对《呜呼鲁民,呜呼圣地》(但杜宇1919年)的解读,最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是
| A.“山东披上枷锁” | B.“鲁民圣地蒙羞” |
| C.“列强为虎作伥” | D.“日本狼子野心”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实行君主专制 |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实行民主共和制 |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太子》篇中说:“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该言论反映了唐甄的治国思想是
| A.关注下层民众的疾苦 | B.重视农工,勤俭治国 |
| C.民富是国富的前提 | D.全面关注社会经济 |
《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
| 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
| C.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