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 | B.义和团运动 |
C.全面抗日战争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施了“一五”计划 |
B.开展大跃进运动 |
C.组织了人民公社 |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下图是1954年12月30日发行的一套两枚志号为纪29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邮票。此次大会
A.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某中学的“福建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福建工业化一瞥 | B.福建,红色的摇篮 |
C.改革开放在福建 | D.福建近代化的发展 |
①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③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以上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发达②纺织业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④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