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像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黄秧叶子绿油油,忠王是个好领袖。地主见了他两脚抖,农民见了他点点头。”描述的事件可能是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 A.德国强租胶州湾 |
| 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
|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
|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
|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
| C.“打倒孔家店! ” |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
|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
|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
下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 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 A.“开眼看世界”得到广泛认同 |
|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
|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
|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