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位次 |
被崇拜者 |
得票 |
位次 |
被崇拜者 |
得票 |
| 1 |
孔子 |
153 |
7 |
王守仁、黎元洪 |
6 |
| 2 |
孟子 |
61 |
8 |
朱熹、华盛顿等4人 |
4 |
| 3 |
孙中山 |
17 |
9 |
程德全 |
3 |
| 4 |
颜渊 |
11 |
10 |
康有为、袁世凯等4人 |
2 |
| 5 |
诸葛亮、范仲淹 |
8 |
11 |
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 |
1 |
| 6 |
岳飞 |
7 |
A.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
C.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
D.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
康熙会典中记载“(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自王而降,岁时必有至阙下者。使之分年相待以免其劳顿,给之稼粟以恤其匮乏,临莅之体,与拂循之仁交近矣。”清设立与此相应的机构是( )
| A.土司制 | B.理藩院 | C.宣政院 | D.行中书省 |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
|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
|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
| A.要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 B.决心解除地方割据势力 |
| C.挑起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 D.增设官员,协助其理政 |
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