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位次 |
被崇拜者 |
得票 |
位次 |
被崇拜者 |
得票 |
| 1 |
孔子 |
153 |
7 |
王守仁、黎元洪 |
6 |
| 2 |
孟子 |
61 |
8 |
朱熹、华盛顿等4人 |
4 |
| 3 |
孙中山 |
17 |
9 |
程德全 |
3 |
| 4 |
颜渊 |
11 |
10 |
康有为、袁世凯等4人 |
2 |
| 5 |
诸葛亮、范仲淹 |
8 |
11 |
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 |
1 |
| 6 |
岳飞 |
7 |
A.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
C.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
D.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 )
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④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贩卖黑奴 | C.传播基督教思想 | D.输出机器 |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
①新航路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工业革命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材料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的是( )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
|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