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将某一文学流派的风格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也认为这一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美术作品中与之具有类似风格的是
A B C D
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因为
他身处乱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所以后世的文人比如司马光等,就对他很
不齿。在这些文人看来,他的行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经历过很多男人的
荡妇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A.民族气节 | B.宋明理学 | C.君权神授 | D.文化修养 |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 | B.韩非子 | C.墨子 | D.荀子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国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
C.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