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设立“太学”:规定博士弟子五十人;再由郡国选派旁听生,不定人数。这
①中国官立学校的开始
②有利于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
③是官学体系终结私学教育的标志
④对黑暗势力有一定的威慑力
| A.①② | B.①③ |
| C.③④ | D.②④ |
儒家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 B.墨家的“兼爱”思想 |
| C.法家的“刑过不避大夫”思想 |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
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 B.荀子 | C.韩非 | D.孙膑 |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 B.荀子 | C.韩非 | D.墨子 |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孙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有学者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民归附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民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道、法、儒、墨 | B.墨、儒、法、道 |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