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变酸、泡菜变酸、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 )。
A.醋酸菌、醋酸菌、毛霉 | B.乳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
C.醋酸菌、乳酸菌、毛霉 | D.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 |
如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
下图表示四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
B.如果乙―→淋巴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
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 |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
C.甲地和乙地的演替类型相同 |
D.甲、乙两地随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
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
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
C.随着捕食者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
D.蝌蚪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