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政府应该是
A.工农苏维埃政府 | B.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C.国共联合政府 | D.“三三制”政府 |
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城市的起源时说:“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他所说的城市属于()
A.古代的雅典 | B.中世纪的欧洲 | C.封建时代的中国 | D.近代的美国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③《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据此判断,研究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
B.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
C.古代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
D.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此诗的正确理解是()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荐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多怯于外侮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胜战争 |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 |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 |
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
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