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
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
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