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 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不同之处”某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统治者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压制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反映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 B.强调严刑峻法 | C.主张王霸并用 | D.提倡上善若水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