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在意大利的招贴画《神父》中,魔鬼装扮成了神父的样子。这幅招贴画当时被广泛绘制在海报上,到处张贴。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反对信仰基督教神学 | B.宗教改革彻底否定了宗教信仰 |
C.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 | D.资本主义发展引起思想领域变化 |
有学者指出:“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则往往……遭到严厉的谴责。”这种对义和团的评价模式也可用于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下图是某位书法家作品,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这幅作品的作者最可能是
A.王羲之 | B.怀素 | C.颜真卿 | D.柳公权 |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