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I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III、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
|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I、II桶小球总数可不等 |
|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
|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
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下列关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需氧呼吸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外膜、内膜和基质中 |
| B.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
| C.线粒体中的DNA也具有转录和翻译的功能 |
| D.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
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扩散和主动转运 |
|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
|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
|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 |
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积累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而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再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完成葡萄糖的吸收,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
| B.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脂双层 |
| C.结构Ⅰ和结构Ⅱ均为载体蛋白,因此在行使功能时可以互换 |
| D.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与小肠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人们发现根皮苷可抑制结构Ⅰ的活性,因此给糖尿病患者注射根皮苷后,血糖将会下降 |
下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确切的是( )
| 处理前 |
用鱼滕酮处理后 |
用乌本苷处理后 |
||||
| 细胞内 |
血浆中 |
细胞内 |
血浆中 |
细胞内 |
血浆中 |
|
| K+ |
145 mmol |
5 mmol |
11 mmol |
5 mmol |
13 mmol |
5 mmol |
| Mg2+ |
35 mmol |
1.4 mmol |
1.8 mmol |
1.4 mmol |
35 mmol |
1.4 mmol |
A.鱼滕酮对K+载体的生理功能有抑制作用,而不影响Mg2+载体的生理功能
B.乌本苷抑制K+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载体的生理功能
C.鱼滕酮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红细胞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溶胶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溶胶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
|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性 |
|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
|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