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合乎科学
欧阳中石
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世间天然的“美”,是“造物者”所为,是朴素的。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类摸索到可以“自为”的办法,由此,“艺术”诞生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追求者愈盛,得之者愈夥(huǒ“多”义),“风借火,火借风”,自然而然,艺术便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固然,艺术不比吃饭、喝水是生命的必需,然而人生毕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活“必需”。那么,什么是艺术呢?它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方式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手段。艺术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情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们在和外界在接触中得到满足的一种构建。
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赏。因此,艺术是人生离不开的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光凭想象,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无法体现出想象的程度。艺术把它们具体出来,展示出来,画出来可以看得见,变成声音就能听得见,艺术把它落实了。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一点展示出“艺”的功力。甚至说,艺术是人类生活走在前头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不断向前。
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不是科学,但离不开科学。艺术要有灵感。灵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放光”。人们唯有能感受世界,才有可能认识世界。“灵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体现出艺术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对灵感可以期望,人力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尽人所能作出充分的储入准备,随着人们对客观外在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解对不断加深,灵感“放光”的契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交融之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期望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实现。
人们常说“艺海无涯”,既说艺术形式之多,又说艺术魅力之强,也说艺术理论之深。所谓的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神乎其神之类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之所以能够“夺天”,比“神”更“神”,就是因为人类有“艺”之“术”,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可以夺“天”的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套有体系、有序列的理论。这就是艺术的科学性。
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有一整套系统的科学设计,来认识、分析、培养、完成、达到。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章走弯路。以书法为例,东汉赵壹写过一篇《非草书》,批评“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它说明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乱写乱画,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儿童学习书法,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强调的是素质的培养,科学的培养。虽然方法应不断地提高,理念应不断地充实,但从初步的、现有的为基础,才有可能向更高的艺术方法和理论发展。换言之,艺术怎样才能升华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支持,就需要更高的理论来启发、指引,需要哲学、美学原则的指引,科学方法的指导,具体科学成就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才有可能和其他学科同步地一道向前发展。一句话,对于艺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节选《魅力中国》2009第22期,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A.“风借火,火借风”,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艺术。 |
B.由于人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命“必需”。 |
C.“艺”的功力体现在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
D.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艺术人才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折走弯路。 |
E.儿童学习书法,是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不必要求他们把字写好。下列说法,属于对“艺术”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艺术是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摸索到了可以“自为”的办法而诞生的。 |
B.艺术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构建。 |
C.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
D.学习艺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否则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 |
结合全文回答,艺术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说艺术离不开科学?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 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条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 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 ,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只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2)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也说“抗日神剧”
董阳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
B.“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虽然诠释的是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大义”,但由于流于空洞化和游戏化,往往教育意义不大。 |
C.“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至于正确的位置。 |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
D.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
C.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巧盗
冯骥才
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金满堂”。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护卫站岗,街上还花钱请来警察来回溜达。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金满堂的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可没想事过三天,事就来了。
那天下晌时候,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两人进门就挑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
金满堂向例不怕富客人。戒指都是放在丝绒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要端走看不中的一盘戒指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四个戒指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福特车!
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口护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太太一听说戒指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混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呢!”
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戒指一准在这女人身上。他叫护卫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咱得把话先说明白,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
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二位把这两个元宝拿走!”
于是,二位警察,男的搜男的,女的搜女的,搜得十分仔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全看过了。什么也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戒指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忿,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那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要拿还不定谁拿走呢!”说完把柜上两金元宝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
事后,金满堂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戒指的影儿。两个月后一天早上,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赛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
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泡泡糖的气味,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上宽下窄,上截柜向外探出两三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戒指就是那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戒指放在身上,而是用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戒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两个月后,口香糖干了,脱落在地。
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却早已晚了三春。可谁会想到那戒指粘在柜台下边,打古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店有卫护,有警察,本不该出事。不该出事却偏出事,这才真叫“事儿”。文中一句 “打西边出来”,不够劲儿,又饶一句“打北边出来”。弓拉满了,文章做足了。 |
B.老板遇事不惊,沉得住气,能够做到不动声色,是个练达老道之人;钻戒被偷走了,搜身未果,便兑现诺言,亲手送了女贼两个元宝,是个诚信之人。 |
C.金满堂的老板、三个伙计、搜身的两个警察,在两个盗贼特别是那个女盗贼面前,实在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呆子、傻瓜,可笑可怜。 |
D.金满堂的老板,起先对搜出钻戒胜券在握,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不仅没有搜出,还白送盗贼两个元宝,且不得不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
E.本文描绘了上世纪天津的一幅风俗画。通过这幅风俗画,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天津,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极差。
(2)标题为“巧盗”,其中的“巧”表现在哪里?
(3)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缘于作者在前文设下伏笔进行铺垫。试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4)老板请客吃饭,说了句“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三天后,就被人偷走了至少值一辆福特车的镶猫眼的钻戒。对此情节的安排,你是怎么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
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功利”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关于“审美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 |
B.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
C.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
D.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 |
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 |
B.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 |
C.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快。 |
D.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 |
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
A.采到一朵美丽的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 |
B.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 |
C.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 |
D.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至少还有记忆
刘瑜
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战败”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尼克松3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扔“石头”。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作者认为“不忘记,不原谅”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