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悌:孝敬父母 |
C.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B.①夫谁与王敌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C.①南辱于楚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
D.①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礼竟,允无复入竟:结束 |
B.魏明帝遗虎贲收之收:拘捕 |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夺:夺取 |
D.若才流及父及:赶得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阮家既嫁丑女与卿与赢而不![]() |
B.许因谓曰相如因持璧却立 |
C.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若才流及父,当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①故当有意,卿宜查之②妇料其此出无复人理,便捉裾停之
③如不称职,臣受其罪④神色不变,日:“早知尔耳!”
⑤若才流及父,当收⑥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2)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3)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
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
③小数:小法术。
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
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
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
B.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爱:吝惜 |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杀我而有利于人请诸帅,而释之 |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救旱之术多矣 |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
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2)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注],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日:“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日:“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竞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日:“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 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
B.则亩益三斗益:增加 |
C.为首为讳乎首:头领 |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
B.复何忧哉何其不直 |
C.悉以授民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
D.黑![]() |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
(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文: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注],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日:“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日:“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竞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日:“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 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
B.则亩益三斗益:增加 |
C.为首为讳乎首:头领 |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
B.复何忧哉何其不直 |
C.悉以授民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
D.黑![]() |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
(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文: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未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日:“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日:“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
C.遂坐瑾党停官坐:因犯……罪 |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B.![]() 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
C.![]() |
D.![]()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日:“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委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 先上书弹劾童贯,又裤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
(2)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