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潮菜初是伴随着潮商的足迹传遍东西洋的,而后通过南北贸易和移民,吸纳了东西洋各地的饮食精华,包括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烹饪技法,进而融会贯通并走向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潮菜在全国各地迅速的兴起,其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按照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分类法,潮菜因为地处广东而归入了粤菜,但已故的美食家唐振常却不以为然。他在《饔飨集》中说:“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为什么潮菜不能归入粤菜?为什么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自己的名声?
就潮州人而言,大概认为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与潮州人所吃的潮菜有明显的差别。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当地大饭店的名厨整理出版一套6册的“菜点选编”丛书,没有把潮州菜汇编到《广东菜点选编》一书中去,而是与福建菜合编为《福建潮州菜点选编》。这说明在专家名厨的眼里,潮州菜反而与闽菜存在着更多的共性。
位于粤东一隅的潮州古属七闽,境内土著与闽越人无异,自秦始皇之后虽隶属广东,移民却多数来自福建,所以宋代的《舆地纪胜》说潮州:“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潮菜的很多菜品及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者大同小异的,如蚝烙、生腌成蟹、古法蒸鱼、沙茶
酱等;潮莱的很多特点,如善烹海鲜、重汤轻油、索尚清淡、注重养生等,也同时是闽南菜的特点。只不过到了近代,潮莱融合了海内外更多饮食文化的长处,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菜系之名,实际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的新名词,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属于地城范畴。而旧时莱肴是以族群风味饮食为分界,只有“菜点”和“帮口”(商帮口味)之说,属于族群范畴。历史上潮州人广布于世界各地,新中国之后,由于地理隔绝和社会隔绝,各自生存发展,造成了族群文化的多样性,最终呈现出潮汕本土、香港和南洋三种风格不同的潮州莱流派。潮莱这种在本土之外出现的多流派现象,在其他菜系中是极其罕见的,用流行的莱系理论也是难以解释的,但如果采用族群饮食的视角,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位多年后归因国老华侨,一言不发地坐在汕头市外马路“爱西干面”摊挡前,一口气连吃四大碗干面之后突然泪流满面。在老华侨的心里,这种原本平淡无奇的面条已经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凝聚了历史文化的美食。族群饮食,就是这样一些能够引起文化认同感的食物,它们跟语言一样是族群区分的标志,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边界。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下列关于“潮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菜是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具有善烹海鲜、重汤轻油、崇尚清淡、注重养生等特点,最初是通过潮商传遍东西洋的。
B.潮菜与粤菜或广东菜有明显的差别,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
C.“莱点选编”丛书,把潮菜与福建菜合编在一起,说明在专家名厨眼里潮菜与闽菜存在着很多的共性。
D.潮菜的很多菜品与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大同小异的。到了近代,潮菜融合了海内外更多饮食文化的长处,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潮商的活动,使潮菜进一步走向成熟,潮菜的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
B.在香港,潮州菜馆林立,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菜的特点,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的声名。
C.潮州在历史上曾先属七闽后属广东,移民多来自福建,这是潮菜的粤闽菜系之争形成的历史背景。
D.流行的菜系理论很难解释有着特殊发展过程的潮菜,如果采用族群饮食的视角,人们就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一饮食文化现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大菜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潮菜在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中被归人了粤菜。
B.潮汕本土、香港和南洋三种风格不同的潮州菜流派的产生,是地理隔绝和社会隔绝造成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C.潮菜在本土之外出现多流派的现象,在其他菜系中是极其罕见的,这是潮菜在众多莱系中能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D.一碗干面会让老华侨泪流满面。在他的心里,这平淡无奇的面条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能引起他文化认同感的美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间的残雪
瘦 谷
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干,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幻觉的记忆,而不能再现、重逢。
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苗正在熄灭,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
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到我们所处的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
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然后消失……
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是残雪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岗上三五成群地晒着太阳。
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要苏醒?那个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
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
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间的忧世伤生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
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
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同样是写火苗即将熄灭,第二自然段用“腾跳”,第三自然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么?简述你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含义的理解。
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任选三例具体赏析。
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新思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操墓确认属实
1月1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团赶赴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西高穴曹魏大墓。据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透露,通过考察,从考古学上已经可以确认西高穴曹魏高陵就是曹操墓。
同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公开发表长达万字的“实地考察报告”,再次提出质疑。他认为,发掘现场的1号墓只发掘了三分之一,就宣布紧邻的2号墓是曹操墓,不够严谨。另外,魏武王用的石碑与石枕,有两样重要证据是从盗墓贼那里缴获的,人们有权利质疑证据的可靠性。此外,在曹魏高陵中没有发现汉末墓中常有的墓志砖;发现头骨鉴定为60岁左右,曹操去世时66岁,在证据链上不能无缝对接;墓葬中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也无法作出解释等等。
带队考察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判断一个墓葬的主人,考古学家主要根据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和年代,特别是墓葬中出土遗物,尤其是文字资料。按照这一方法,考古学家曾推断了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西高穴曹魏高陵。王巍强调,对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判断,依据的是考古发掘资料,后来回收或追缴的东西只是参考。魏武王的年号存在不到一年时间,所以这一墓葬的时间段非常准确,而且墓葬规格高、形制特点突出,特别是墓葬方位,与历史文献吻合,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所反映的墓主人信息重要性不容置疑。
该所安阳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也发文说,有10个源自考古材料的知识全部指向历史人物曹操,其中包括“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文献记载曹操生前患有头痛病,而收缴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可证实这一点,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条件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另外,墓中出土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或“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八件石牌可证实墓主人死后称“魏武王”,附近的鲁潜墓载证实墓主人后世又被称为“魏武帝”,历史上曹操生前称“魏公”、“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又被称为“魏武帝”,这种身份在历史上是唯一的。
“从考古学上来讲,曹操墓的确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刘庆柱认为,有三个原因引发了关于曹操墓的争议。首先,之前发生了“周老虎”、“躲猫猫”等事件,降低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度。其次,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再加上历史故事的演绎,曹操本身就有很大的关注度。第三,部分所谓的专家,出于炒作的目的,提出一些纯粹是外行的说法。“外行的专家毕竟也是专家,应该凭实物说话。”
对于曹操墓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王巍解释说,这是基于曹操墓在学术上的重要性。曹魏时期年代确定的墓葬迄今发现很少。这一时期,无论是都城还是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但在已获得的考古资料中,都城资料较多,墓葬资料相对贫乏。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尤其是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空白。
下列对袁济喜质疑曹操墓理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号墓仅发掘一小半的情况下即宣布紧邻的2号墓为曹操墓,未免失之草率。
B.魏武王石碑、石枕、墓志砖等重要证物是自盗墓贼手中收缴而来,不足为据。
C.历史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与墓中发现的头骨鉴定年龄有一定的差距。
D.考古人员未能对墓葬中所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作出合理解释。

下列有关墓葬主人身份判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除观察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年代等外,还可以特别根据出土遗物及文字资料来判断墓葬主人。
B.考古学家对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判断,是将考古发掘资料与后来回收、追缴的文物结合起来进行的。
C.魏武王年号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这对寻找有明确铭文的文物、以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造成了一定困难。
D.墓中出土的八件石牌证实了墓主死后“魏武王”的称号,而附近的鲁潜墓载则证实墓主后世被追称为“魏武帝”。

下列对“从考古学上来讲,曹操墓的确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等处已经应用成功的考古学方法,对曹魏高陵墓主的鉴定同样适用。
B.根据刘庆柱的说法,从考古学工作的专业角度来看,曹魏高陵中一系列考古发掘资料已经能够证明其墓主身份。
C.曹魏高陵墓主身份的认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考古学问题,还必须综合考虑业内外和全社会各方的观点与意见。
D.墓葬特点及方位与历史文献吻合,多个考古材料的知识明确指向历史人物曹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多“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的满足,应该是判断并确认墓葬主人身份的最有力的一种证据。
B.即使不是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如能根据考古实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推断,其观点也是可以采信的
C.曹魏时期的都城和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因此考古学上的相关发现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进行比较,应能有助于确认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真实身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哥本哈根协议——失败中的胜利
这是二战结束60多年来罕见的一幕,在哥本哈根峰会的最后12个小时,全球主要强权国家的领袖以及最贫穷落后国家的领袖穿梭会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行动起来,对抗气候暖化。最后的结果虽不完美,但在某种意义上,带来地球生存的新希望,其重要性不亚于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结束。
毫无疑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是这次峰会的两大巨星。他们代表两个不同展阶段的国家阵营,代表两个不同的体制,代表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甚至代表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以必须携起手来,带领全球共抗温室气体效应。
这次峰会,10天的时间,争论没有一刻停止过,以致于最后国际社会已经悲观,预言这次峰会将流产。但在最后,美国和中国领袖果断拍板,各自让步,结束了被媒体称为“中美较量相持不下”的局面,奥巴马总统宣布,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领袖们达成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却切实可行的方案。
美国同意带领西方国家每年筹措1000亿元援助贫困国家对付气候暖化,直到2020年。这等于承认西方贪婪的发展,是气候暖化的一个历史原因,也需要为此负责并作出补偿,这是真正走出西方中心论、西方正确论的关键一步。
同样,中国同意国际社会对其落实减排目标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监督确认,等于承认中国作为大国需要遵守国际认同的透明标准、科学标准,这是真正走出中国特殊论、走出心理锁国的关键一步。
当美国走下神坛、中国走进世界的时候,全球化运动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共同对付金融危机,到哥本哈根峰会,全球化的主题,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终于超越战争、意识形态、宗教纷争,成为世界最关注的话题。这可能是人类送给自己的最佳新年礼物。
回顾峰会的胶着原因,不是各国对废气减排的必要性形不成共识,而主要是三方矛盾,美国、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援助经费和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纠缠不休。
美国还是最让人失望,奥巴马上台,表面采取与小布什截然不同的路线,但一遇实际情况,根本就是“萧规曹随”。在阿富汗战争议题上,奥巴马顶着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还是实行了增兵的扩大战争政策;这次哥本哈根协议上,奥巴马政府仍然不认同之前的《京都议定书》。为了掩盖自己的不敢承担,也是把责任推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承诺的减排标准,难以验证。言下之意,中国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就要吃大亏。
中国面临的挑战最为艰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排废量巨大为理由,迫使中国制定更高的排废指标,并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不能自己报数字;以非洲为首的落后国家,则要求中国不但放弃排废的受援,还要承担帮助他们的重任。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中国采取了抗拒美国,迎合发展中国家的策略,声明中国将把理应从西方国家得到的金钱援助,转让给落后国家,还带领落后国家进行技术性杯葛,要求西方国家承诺更大的援助金额。
下列对新闻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球主要强权国家的领袖频繁会面,在哥本哈根峰会终于出现了二战60年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场面。
B.代表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阵营、两个不同的体制、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中国和美国因为全球环保问题携起了手。
C.美国承认西方的快速发展是气候暖化的原因,愿意为此负责并作出补偿。美国将带领西方国家每年筹措1000亿元援助贫困国家对付气候暖化。
D.美国、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援助经费和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纠缠不休,对废气减排的必要性形不成共识,这是峰会胶着的原因。

E.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制定更高的排费指标,并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而一些落后国家则要求中国放弃排费的受援,同时承担帮助他们的重任。
新闻标题中“失败中的胜利”,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化的主题中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是否矛盾,为何峰会上各国争吵不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这么近,那么远
刘 璐
我坐在窗前写东西。拎着纸和笔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地写。因为我知道,城市就要完全变样,这种改变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本该有的宁静和安详。
眼前一切熟悉的陌生着,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房间后面的一片旧民房在不久前市政府的“消灭城中村”活动中终于全部被拆掉了,此时我坐在窗台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不过,要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一群又一群的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建筑工人,最后就是一排又一排的高楼大厦。高楼的下面会开起各种各样的商店,从酒吧到舞厅。夜晚,这里会亮起炫目的霓虹,那是一种和纯朴无关的奢华夜景。街上会走来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们在深夜的疯狂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活中突然地抽离了,或者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入了我的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窗口吹来的风弄乱了原本安静地躺在鬓角的发丝,我腾出手整理前额。微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一把又一把的标尺侵入我的视野。这跟我预想的毫无差池。我再也听不见窗台前面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天黑时他们的母亲焦急却又慈爱的呼唤声。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我知道。
学校门口的河水,已经由浅绿变成了深绿。水藻如同学生们课桌上的试卷般疯长,刺鼻的气味也从校门口蔓延至整个校园。而城西的造纸厂依旧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洁白的纸张。
城市缄默的往昔,沉入斑驳的流光中,化做一缕青烟。
拥挤的街道上“爬”满了如同蚂蚁般的汽车,从轿车到大卡,从大众到宝马。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坐在爸爸的“凤凰大卡”上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的天似乎总是很蓝,空气也好得让人感动,就连那叮叮的车铃声也异常的清脆动听。而我总是快乐地唱着歌,或者幸福地听着爸爸讲故事。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去了。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继续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在这个到处都是立交桥的城市“爬”上去又“爬”下来,机械而又无奈。
我不禁在想,是否真的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由几百层的高楼和无数的立交桥组成钢筋水泥的森林?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许多“可怜”的人“可怜”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未曾见过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不得而知。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驻足。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熟悉而又陌生……
(选自《读写月刊》2009年1-2合刊,略有改动)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虽然对拆成废墟的旧民房感到惋惜,但是又对将要建成的排排高楼大厦充满了深深期待。
B.在“‘爬’满了汽车”的情境中追忆坐在“凤凰大卡”上的快乐日子,表现了作者对过去那种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C.文中最后一段“熟悉而又陌生”,既与第二段的“熟悉的陌生着”相互照应,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面对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作者感到“恐惧”,写下此文,意在表达能够回到过去那种宁静、安详、纯朴的生活的愿望。

E.文章标题“这么近,那么远”言简意丰,短短六字,概括地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及其引发的困惑和忧虑。
文中画横线处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虽然带给人们诸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问题。
请结合文本,探究现代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医五行理论以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人的肺、肝、肾、心、脾,借助这五种元素的特性,进而展示出五脏的关系。
“木”能促进“火”的产生,在自然界中木头就是生火取暖的材料;“火”可以促进“土”的产生,在自然界当中物质经过燃烧之后就化成灰烬了;“土”可以促进“金”的产生,金属矿藏大多数都是深埋于地下的。依此类推,这个依存关系是成立的。
古人根据五脏的特点,将他们与这五种物质一一对应,解释了五脏之间的关系。肝可以促进心的生长,肝的功能提高可以使心的功能加强。依此类推,心可以促进脾的功能提高,脾可以促进肺的功能提高,肺可以促进肾的功能提高,肾又会促进肝的功能提高。它们这种促进关系是井然有序的、次递的,这就是五脏之间的促进关系、依赖关系。
五行理论还阐述了五脏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古人认为“木”可以制约“土”。在自然界中树木确实可以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土”能制约“水”,土壤可以阻挡水流。“水”可以制约“火”。同样的元素,还是对应同样的五脏,也就间接的表现出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了。肝可以制约脾的功能,避免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脾的功能过于亢盛,打破了五脏之间固有的平衡。同样,脾可以抑制肾的功能,肾可以抑制心的功能,心可以抑制肺的功能,肺又会抑制肝的功能。
例如,有一部分心悸的病人就是因为长期情绪不佳,引起肝的气机不舒畅,导致肝的功能下降了,无法很好地滋养心,继而连累了心,使得病人出现心悸的症状。如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面对这种病人,就事论事的诊断方法就略显得有些无从下手了。相比较而言,整体把握、辨证论治的方法会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又如有人发怒之后,会说:“我都气饱了,根本吃不下饭。”这“吃不下饭”,就是肝对于脾的制约,脾功能受到抑制,就会不思饮食。
由于五脏拥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截然不同的两套关系,既避免了五脏之间一味的促进,又避免了一味的抑制,使它们能够真正地实现协调平衡。在中医看来,人之所以生病,多是由于这两套关系被打乱。也就是说,从中医的角度看,能够保持这两种关系的相互平衡,人就可以健康的生活。
(节选自陈颖君《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
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医五行理论”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根据五脏的特点,将它们与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解释五脏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的理论。
B.古人以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人的肺、肝、肾、心、脾,借助这五种元素的特性,展示五脏关系的理论。
C.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肺、肝、肾、心、脾五脏间拥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D.古人把金、木、水、火、土合称五行,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理论。

有一部分心悸的病人是因为长期情绪不佳,引起肝的气机不畅,肝功能下降,继而连累了心,使得病人出现心悸的症状。这个例子最终能说明什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面对这种病人,就事论事的诊断方法就略显得有些无从下手了。
B.整体把握、辨证论治的方法会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C.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人之所以生病,多是由于五脏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被打乱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行理论是古人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的认识。
B.肺功能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肝的功能提高。
C.用树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是对古人五行理论的应用。
D.能够保持五脏之间关系的相互平衡,人就可以健康的生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