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日前,在有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院士们在建议书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已非一日,而迄今难有定论。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完整评估,不同的转基因品种的作用不同,进一步增加了定性难度。另一方面,转基因商品的推广,具有显然易见的商业目的,不少人担心,转基因产品在各个层面的扩张已然与不当寻租捆绑到了一起,以种业公司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是出于私利而非其声称的崇高名义为之摇旗呐喊。而国外转基因产品在进入中国时的一些不道德之举,也增加了外界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负面印象。美国某研究机构在湖南小学选取72名健康儿童试尝黄金大米即是其中一例。
转基因产品足以撬动农业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这已经从进入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中充分体现出来。尽管洗牌呈现出来的未必全是负向效应,从中也可以发现其积极一面,但从保护公众健康、保证农业原有生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出发,对于转基因产品持慎重态度是应有之义。实际上这也基本上成为国际通行立场。从这个角度说,尽管院士们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的建议,或许有普通公众无从了解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支持,但是,这些专业知识是否足以覆盖转基因水稻的长期和短期的利弊,是否充分考量到了与国家经济安全等大局的融合,尚是疑问。
特别是,迟缓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就是误国,对科研影响非常大的断语,在逻辑上也难说自洽:一方面,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是否就不能代替转基因水稻的“不误国”功效,没有论证;另一方面,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产业化不是科研的前提,相反,应该是在充分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才能考虑产业化的可行性,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民以食为天。现在,从政策面到公众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都高度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基因产品的各方面都没有定论的今天,对包括转基因水稻在内的转基因产品,应该采取激进立场还是慎重立场,不言而喻。
由此可知,对待转基因产品,意味着三个应对之道:其一,在科研层面  ①  ;其二,对其产业化问题, ②  ;其三,对已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产品,  ③  
公众利益优先而非商品利益优先,这应是对待转基因产品的基本底线。
文中有三句话被删除,请揣测文意,在相应序号位置合理补充内容。
                                                                         
                                                                         
                                                                         
下列概括全文主旨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辩证看待转基因产品
B.驳院士建议书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应慎重
D.转基因之争:公众利益重于商品利益。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士们给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但其陈述的理由并不能让公众足够信服。水稻关乎国计民生,转基因水稻能否产业化,尚无定论。
B.围绕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息,有科学本身论证不充分的原因,也有人伦道德和权力寻租等体制的原因: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需要科学家的充分论证,还要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对转基因食品,即便科学家已经论证其安全性,公众也有权质疑其论证的科学性,也可以拒绝食用。
D.转基因水稻备受质疑,而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却赢得普遍认可,用杂交水稻取代转基因水稻不失为更安全更务实的选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 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 Jan 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曹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闻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5.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6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说味
嗅觉问题不但跟免疫学一样可以区别此与彼,也有着目前免费学中存在的困惑与混乱。据计算,一只野兔大约有一亿个味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细胞在不断地、快得令人吃惊地更新,几天之内就有新的细胞从基体细胞出现。试图解释味觉的理论跟免疫应答的理论一样多,一样复杂。看样子,带味的分子的形状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般说来,气味物质在化学上是一些小的、简单的化合物。气味分子的几何形状似乎比组成分子的原子本身的名称还要重要;任何一组原子,如果精确地排成同样的形状,不管排列以后叫什么化学名称,就会有芳香味。
还不知道味觉细胞是怎样被气味物质激发。有一种观点认为,感受器的膜上被捅了一个洞,引起了极性改变。但其他工作者则认为,这种物质可能跟对之有特殊感受器的细胞联结在一起,然后可能只是停留在那儿,象抗原对免疫细胞那样,以某种方式在一定距离显示信号。有人提出存在特殊的感受器蛋白,不同的味觉细胞携带着用于接受不同"基本"气味的特殊感受器。但迄今还没有人成功地找出那些感受器或叫出那些"基本"气味的名字。
训练细胞的味觉似乎是一种日常现象。让一只动物重复闻很小剂量的同一种气味物质,结果其嗅觉灵敏度大大增强,这意味着可能在细胞上又增加了新的接受器场点。可以想见,带有特定感受器的新的细胞无性系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激发而出现。在免疫学上大名鼎鼎的脉鼠,经过训练可用鼻子感知极小量的硝基苯,而不用借助弗洛因德佐剂或半抗原载体。鱥鱼被训练来觉察石炭酸,并把石炭酸跟P-氯苯酚区别开来,两者浓度仅仅为十亿分之五。鳗鱼被教会嗅出二到三个苯基乙醇的分子。
我们周围的动物都有这么些奇妙的感觉技术。为此,我们感觉到有些低人一等,它们有的我们没有。有时,为消除这种失落感(或感觉的失落),我们自我安慰,我们早已在进化过程中把这些原始的机制抛在身后了。
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普通的人可以觉察出几个分子的丁基硫醇,而大多数人可以感觉出若有若无的一点点麝香。甾族化合物有奇异的芳香味儿,它们能发散各种各样麝香一样的、性感的气味。女人能敏锐地感知一种叫作环十五内酯的合成甾族化合物的气味,而大多数男人却不能觉察。
也许还有一些气味物质使我们嗅觉上皮的感受器兴奋起来,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气味,这包括人与人之间不自觉地交换的信息。维纳(Wiener,H.)凭直觉提出,这种气味通讯系统的缺陷和误解,可能还是精神病学中未被探索的领域。他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在感知自己或他人的信号方面有缺陷,而产生认同力和现实感的问题。的确,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有些装置可能有问题;据说,他们的汗液中有一种陌生的气味,最近已被确认为是反-3-甲基己酸发出的。
不同动物之间用于通讯的嗅觉感受器,对于建立共生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蟹和海葵依靠分子构型认出彼此是伙伴,海葵和跟它共生的少女鱼也是这样。类似的装置还被用于自卫,比如帽贝,它用来防御食肉的海星的方法是将套膜外翻,使海星失去一个立足点;帽贝能感觉出一种特别的海星蛋白。
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之间进行化学通讯的非常普遍的系统,被惠特克(Whittaker,R.H.)称为“allelochemics”(不同种间化学作用)。每一种生命形式都用这种或那种信号,对周围的其他生物宣布它在近处,向来犯者划定界限,或向潜在的共生者散发出欢迎的信号。总的效果,是形成一种调节生长速度和领土占领的协调机制。这显然是用来使地球自我平衡的。
(选自刘易斯·托马斯《说味》,有删改)
尽管目前解释味觉的理论很多,但还存在许多局限。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理论是什么?存在困惑是什么?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列举脉鼠,帽贝的事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味”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观念,请结合文本简要评析作者的生态观念。不少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在乡村走失……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代表休闲娱乐一脉的茶楼、迪吧、酒吧等充盈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制造了城市灯红酒绿的不夜城景观,繁华与喧嚣与之俱来;电影城、戏剧院、书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费场所,给城市带来尊贵与典雅。丰富的文化大餐,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既不感兴趣也弄不明白。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
乡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红火。农村人口大量集聚乡野,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发掘了很多的传统戏剧,譬如皮影戏、梆子戏、川剧等,农民们还自编自演乡村话剧。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每每这些文化大餐登场,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过得快乐,让社会获得安宁。许多农村老人虽然识字不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来。戏剧团一走,乡村就成了他们的舞台,他们就成为乡村的明星。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听众,也需参与者。一个没有文化消费的乡村是没有生气的。现在的乡村,人员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芜,整个村落,白天寂静无声,夜晚偶或有三二声犬吠,听不到大人的吆喝,听不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在一个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设乡村的和谐文化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现在农村不是实行了村村通吗?农民家中不是有电视看了吗?他们不应当缺文化消费了。是的,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了,可是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能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吗?他们如何能跟上都市里娱乐一族的节奏?而且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投入其中,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你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如今的现实是文化人才流失, 传承无着。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不下乡了,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文化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费向农村无私地延伸。
如何让乡村的文化建设跟上城市步伐,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所在。
(选自2009年7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不属于乡村文化走失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量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涌入城市,乡村的留守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
B.村落分散,人口散居,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文化积淀不够丰厚。
C.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
D.广大农村经济落后,广大农民随遇而安,不愿意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低。

下列各项不属于建设乡村和谐文化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

A.鼓励农民发掘乡村传统戏剧资源,自编自演乡村话剧等。
B.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
C.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
D.电视等媒体多关注农村生活,多开办贴近农民生活、农民易懂易接受的文化节目。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留住有文化的年轻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和谐乡村文化的目标。
B.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大多是农民无法参与的,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C.时下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已经完全满足了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D.农村的文化消费以休闲为主要格调,有没有高雅的文化元素对农村来说无关紧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体系博大思虑精纯的哲学名家不少,但是文笔清畅引人入胜的却不多见。对于一般读者,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永远像一座墙峭堑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壮观,可惜警卫严密,不得其门而入。这样的大师,也许体系太大,也许思路太玄,也许只顾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动听,总之好处难以句摘。所以翻开任何谚语名言的词典,康德被人引述的次数远比培根、尼采、罗素、桑耶纳一类哲人为少。叔本华正属于这澄明透彻易于句摘的一类。他虽然不以文采斐然取胜,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净,语气坚定,读来令人眼明气畅,对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无限神往。夜读叔本华,一杯苦茶,独斟千古,忍不住要转译几段出来,和读者共赏。我用的是企鹅版英文的《叔本华小品警语录》:
②“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第一类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你仰视而惊呼:‘看哪!’-他们却一闪而逝。第二类是行星,耐久得多。他们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无知的人以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们不久也必然消逝;何况他们的光辉不过借自他人,而所生的影响只及于同路的行人(也就是同辈)。只有第三类不变,他们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保持相同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视差,不随我们观点的改变而变形。他们属于全宇宙,不像别人那样只属于一个系统(也就是国家)。正因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光辉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
③叔本华用天文来喻人文,生动而有趣。除了说恒星没有视差之外,他的天文大致不错。叔本华的天文倒令我联想到徐霞客的地理。徐霞客在游太华山日记里写道:“未入关,百里外即见太华屹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太华山就像一个伟人,要在够远的地方才见其巨大。世人习于贵古贱今,总觉得自己的时代没有伟人。凡•高离我们够远,我们才把他看清,可是当日阿罗的市民只看见一个疯子。
④“风格正如心灵的面貌,比肉体的面貌更难作假。摹仿他人的风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不管那面具有多美,它那死气沉沉的样子很快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欢迎奇丑无比的真人面貌。学他人的风格,就像是在扮鬼脸。”
⑤作家的风格各如其面,宁真而丑,毋假而妍。这比喻也很传神,可是也会被平庸或懒惰的作家用来解嘲。这类作家无力建立或改变自己的风格,只好绷着一张没有表情或者表情不变的面孔,看到别的作家表情生动而多变,反而说那是在扮鬼脸。颇有一些作家喜欢标榜“朴素”。其实朴素应该是“藏巧”,不是“藏拙”,应该是“藏富”,不是“炫穷”。拼命说自己朴素的人,其实是在炫耀美德,已经不太朴素了。
对于②③段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叔本华的天文”指的是叔本华关于恒星的比喻,恒星的影响属于所有时代,属于所有
国家,属于全宇宙。’
B.“徐霞客的地理,,指的是徐霞客关于太华山的叙述,太华山在关外看才可见其巨大,在关内看则不然。
C.“徐霞客的地理”同“叔本华的天文”一样,表达的都是他们对伟人的看法:必须拉开
一段距离才能“见其巨大”。
D.凡.高是伟大的画家,可是当日市民把他当疯子,这正说明伟人像恒星、像太华山一样,

在够远的地方才见其巨大”。
对文中“其实朴素应该是‘藏巧’,不是‘藏拙’,应该是‘藏富’,不是‘炫穷’”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朴素的后面应包含技巧,而不应该掩饰拙劣;应包蕴无限的丰富,而不应该夸耀苍白。
B.朴素能将拙劣、苍白掩藏起来,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需要深而不露的技巧的。
C.无限丰富的技巧,能够将拙劣、苍白掩藏起来,从而使文章显示出朴实无华的风格。
D.朴素是将技巧掩藏起来,不是掩藏拙朴的,应该包藏起无限的丰富,不是炫耀苍白。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优秀的哲学家应以独到深刻思想征服人,还应以清畅优美的语言使自己的哲学易于为人欣赏。
B.作者介绍哲学大师康德的作用是用康德从反面陪衬叔本华,说明后者的哲学成就高于前者。
C.叔本华的两段文字,说明文笔优劣对哲学家至关重要,哲学家不能漠视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
D.康德哲学虽体系博大思虑精纯,但因其文笔晦涩难懂而使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难入其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