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过:经过 |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胜:优美的 |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息:止息 |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捐:弃 |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已成现代汉语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