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新世纪的文坛上,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那就是“底层文学”的创作渐成气候,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实际上,“底层文学”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底层”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底层群体的作品。它们虽不强调“底层”,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
  尽管“底层文学”至今还未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概念,但在文学界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其大致是对当前一些社会特殊群体的书写,其叙事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下岗工人、依然驻守在农村的农民以及由乡下进城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底层文学”都呈现出与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首先,“底层文学”与社会“沉默的大多数”站在了一起,讲述他们的辛酸与苦难,讲述他们的艰难处境与抗争,讲述工人阶级在这个时代的真实命运。 
  其次,“底层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也呈现出一番新的样貌。一是虽写“乡土”,但“城市”的幽灵却始终徘徊在乡土的上空,构成了新世纪底层乡土叙事的内在张力。二是农村强壮劳动力走后,继续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们,成为乡土的新的景致,也是“底层文学”用力开掘的另一处题材。三是涌现出一些以往乡土叙事中未曾出现的新类型,如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了一些涉及环保题材的作品。最后,对基层民主现状的表现、对农村传统价值沦丧的痛心、对农民道德自律的呼唤,是“底层文学”对“乡土中国”的特别关注之处。 
  再次,“底层文学”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着力于描写农民工的生活。其中既有职业化的写作,也有以“打工文学”为代表的边缘化写作。
  其实,“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底层文学”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底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回应。
  “底层文学”拒绝了“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摈弃了“没事偷着乐”的犬儒主义,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然而,只有同情是不够的。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虽然力求用文学的方式交出一份当下历史的记录,但遗憾的是,目前“底层叙事”仍无法穿透迷蒙的表象,具有时空超越性的作品相对匮乏。如何让叙事逻辑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表现“底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底层”人物不再被扭曲成窥视的对象而得以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在同质化的苦难中挖掘出被遮蔽的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能够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这是“底层文学”应该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目前对“底层文学”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带有历史前瞻性的考量和把握,我们期待“底层文学”的创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这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选自史竞男《“底层文学”:乡土叙事新景观》)
下列关于“底层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概念,但它由来已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底层文学”大体上是一种书写当前一些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学类型,其叙事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下岗工人、驻守在农村的农民以及由乡下进城的农民工等这样一些弱势群体。
C.“底层文学”对基层民主现状、农村传统价值沦丧、农民道德自律等特别关注,这是"底层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呈现出的新的样貌之一。
D.“底层文学”在叙事中符合生活的真实,能够在表现"底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底层"人物的精神世界。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强壮劳动力走后,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成为乡土的新的景致,是“底层文学”用力发掘的主要题材。
B.“底层文学”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产生了一些涉及环保题材的作品,这都是以往乡土叙事文学中很少出现的。
C.“底层文学”也着力描写农民工的生活,主要包括职业化写作和边缘化写作两种情况。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底层文学"中也占有相当多的数量。
D.“底层文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还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实际上包含了城、乡两个维度—“城”联系着下岗工人和失业者,“乡”汇聚着广大的农民。
B.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底层文学”能够以严肃的态度承担起社会责任并饱含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不平则鸣”,同时也是“时代的和弦”。
C.由文章内容拓展开去,可以说,表现国有企业改革后下岗职工命运的小说《那儿》(作者深圳大学教授曹征路),折射出“三农问题”的“新乡土小说”,反映进城农民工生活的众多小说和“打工文学”等,也应该属于“底层文学”。
D.“底层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将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辛酸、苦难及抗争具体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其特点之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 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4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8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10岁写了第一出歌剧。10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龄,巴哈也有65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35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170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与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熔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莫扎特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像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从25到31岁,6年中间他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9年之中搬了12次家:生了6个孩子,夭折了4个。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假如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一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
(文章略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交响乐中,莫扎特融合了明朗、轻快、典雅的拉丁精神与复杂、谨严、深思、幻想的日耳曼精神,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B.文章作者傅雷从“独一无二”处落笔,全面评价了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透过他的抒情、典雅的笔调,我们不难体味傅雷对凄苦而乐观的莫扎特那份深沉的景仰之情。
C.莫扎特是多产的音乐家,与巴哈、韩德尔、海顿等人相比,他的作品数量最多,而且任何一种体裁他都有登峰造极的作品,任何一种乐器他都有经典文献。
D.与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不同,莫扎特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命运的鞭挞,他的音乐使人深切地感受其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E.莫扎特的歌剧融和了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不但创作了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还创作了《斐但丽奥》与《魔笛》两部德国歌剧杰作。
结合文本,概括莫扎特在艺术史上的“独一无二”体现哪些方面?
请你结合文本理解最后一段 “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的含义。
本文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却又较多地写到了音乐家贝多芬,文中几次写到贝多芬?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小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他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下列不符合凯德尔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B.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C.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D.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完全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下列是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B.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C.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D.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建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B.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C.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
D.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人
张晓风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对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 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时,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洌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我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以后很长时间,他的痛苦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他那陌生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7月,我们赶到联考考场时,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但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的“雨季”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理解为人生处在苦闷、困惑、低潮或社会风气不正时期,这样下文所述人物的品行就象晴空中的丽日,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B.文章最后部分写代数老师考试前蹲在泥地上给自己讲题,事隔十多年后,自己才明白过来,在大自然中听课比在教室中听课美妙得多。
C.对于在酷暑中亟待求助的贫困中年人,“我”虽然在事后无比痛苦自责,遗憾惋惜,但当时却也漠然地走开,说明我和其它穿着美丽皮鞋的行人没什么两样。
D.文中第三个人物形象没有什么鲜明的正面性格特征,有点游离作品的主旨,作者将他和其它三人放在同一序列,只是他们同样可以引起作者及读者的反省反思。

E.文章以“有些人”为题,既暗示“我”已经遗忘了或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突出了人的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道德品质,思想精神。
文中说“我”遗忘了“这些人”,又说“清晰”地记得它,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个句子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文中“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一句在本段中的意义作用。
文章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三言两语,但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请你任选两个人物,简要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及人物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中流动的红色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全血。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在临床使用上很多情况不需要全血,只采用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来治疗。因此,人造血液也不需要与全血成分完全一致。现在已有血浆代用品上市,血小板代用品也已经开始研究,目前许多国家着重于开发红细胞代用品。血液中红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如果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是救命的血,安全自然是第一需要。由于人造血液制备工艺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所以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此外,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因为用血红蛋白组成的人造血不具有红细胞膜,没有抗原就不会与体内已有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所以人造血适用于任何血型,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医生只需直接为病人输入人造血液,而不必先检测患者是哪类血型,然后再费时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血液,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人造血液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大量地制造,保障医疗用血的充足供应。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的人造血液,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我国目前研制的人造血液以牛血红蛋白为原料,而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海蚯蚓的沙滩小虫的血液也适合制造人造血液。另外,人造血液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它能够长时间地保存。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普通血液在专门的储存条件下只能保鲜42天,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血液就有可能变质,而人造血的保存期可以长达数年。以血红蛋白为基质的人造血液是红色溶液,冻干后为红色或暗红色粉末。如果有需要,只需将干粉状的人造血溶解在特定的液体中便可以向病人输注。由于不需要血型匹配,并且携带、保存方便,因此在发生战争或者大规模灾害时,人造血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下列对“人造血液”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造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血液制品。
B.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包含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的血液制品。
C.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已经可以取代人体内的红色血液的血液代用品。
D.现阶段的人造血液可以用各种动物血红蛋白为原料大量制造,且能够以不同形式保存,充分满足医疗救助。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成分输血是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采用只含有全血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血液来治疗疾病的输血方式。
B.由于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因而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液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C.目前许多国家已能够合成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所以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迎刃而解了。
D.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治疗采用人造血液,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目前时有发生的因输血而引起传染性疾病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救治安全性。
B.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随着人造血液技术的提高,今后在临床上将完全不必要再采用全血输血。
C.人造血液可以很好地缩短紧急救助时间,为挽救高危病人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进而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D.因为人造血液可以大量地制造,不远的将来,人造血液也许会成为普通患者都可以输得起的放心血。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 《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