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困,士卒越发骄悍,有的私下出去抢夺民财,没有敢呵止的。江公巡行郊外,见到几个骑兵骑马越过车队,江公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首领 。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使者曰顾:回头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答:                                                                                                         
(2)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化经典阅读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意于物寓:寄托 B.亦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解释 D.然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儿戏害其国有尺寸之地 B.轻死生重于画与赢不助五国也
C.然人取去天下笑 D.譬之烟云过眼始臣解牛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A.阮孚之放也,而好梁君臣之首
B.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
C.吾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入有间
D.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呈奏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契丹主待益厚夫晋,何厌
B.使牧马野以其无礼
C.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此知之,故欲往
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并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延徽从契丹逃回后,向朋友王德明表达了重返契丹的想法,朋友表示支持。
D.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
(2)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论语·第六篇雍也》)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